聚共识启新程 科技赋能创一流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 陈柏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战略部署,为高等教育改革锚定了战略方向。作为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战略支点,高校科研体系既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引擎,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载体。在教育强国建设与“双一流”建设协同发展的新征程中,我们肩负着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历史使命——通过优化学术生态范式,创新学科交叉路径,加速形成立足中国实践、彰显理论原创性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凝聚发展共识,精准锚定学科发展方向
第三轮“双一流”建设大幕即将开启,高等教育生态正在重塑,我们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加强战略性思考和前瞻性谋划,牢牢把握学校发展的历史主动。在“两个大局”中找准坐标。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加速态势,深度重塑全球经济社会格局。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课题。学校应始终坚守“财经政法深度融通”的特色优势,不盲目追求大而全,而是要深耕“差异化赛道”,着力在特色领域成为“单项冠军”。在“双一流”建设中明确路径。一方面,要聚焦法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学等主干学科,集中优势资源打造“高峰学科”,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国内引领力;另一方面,瞄准数字法学、数字经济学、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积极培育“前沿学科”,抢占学科发展的新赛道。同时,大力推动经法管与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构建充满活力的“交叉学科”生态。在“改革攻坚”中统一思想。今年是学校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我们要以“高质量发展大研学活动”为引领,做好改革必答题,实现科研工作与学校“九大体系”改革的贯通,助力学校稳步推动“一年布局,三年成型,六年成势,十年建功”改革规划。凝聚发展共识,精准锚定学科发展方向
二、强化科技赋能,激活科研创新澎湃动力
人工智能加速兴起,科技风暴扑面而来,对教育产生系统性影响。我们要聚集科技前沿和未来发展趋势,推进智能时代科研变革,在交叉融合创新发展开辟科研新赛道。以“有组织科研”突破创新瓶颈。对标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聚焦智慧法治、数字经济等重大课题,整合跨学院、跨领域的优质资源。组建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引领、以结果为检验的重大创新团队,通过团队成员的协同创新,攻克关键难题,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以“数字技术”重塑科研范式。全面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中“教育数字化”的部署要求,构建“人工智能+文科研究”平台。利用大模型赋能文献分析,提高研究效率和深度;借助区块链技术助力科研诚信建设,保障学术研究的公正性和可信度。以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彰显“中国之治”。一方面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增强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支撑力和现实解释力;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进一步健全学术规范、形成良好的学术生态,深入推进评价改革,鼓励学术争鸣与原始创新。
三、坚持人才为本,筑牢学校发展坚实根基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我们要坚持人才为本,从三个层面构建科学完善的育人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价值引领”铸魂育人。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宗旨,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课程思政。着力培养既要业务能力扎实,精通中国理论,熟悉国际话语,更要具备主体意识、家国情怀和创新责任感的青年人才。以“能力培养”强基固本。注重培养青年人才的综合能力,使其既具备深厚的“批判性思维”人文底蕴,又掌握“知识图谱”等现代技术工具。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参与课题研究等方式,提升青年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以“科研育人”打造高水平师资。提升教师的数字化素养,是推动“科技赋能教育”的关键。学校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支持力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创新活动,让教师成为“科技赋能教育”的先行者,把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在教育强国建设和“双一流”建设的征程中,我们要坚持“四个面向”,积极回应和解答的“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之问,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中南大的智慧与力量!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