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跨越3762公里,从人民的大学到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

来源:法学院发布时间:2025-04-17 字体:



从战争走向胜利

从黄河走到长江

人民的大学

……

我们有远大的理想

在党的光辉下建设幸福的祖国

我们要走向人民需要的地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歌

新闻网讯(通讯员 凌鸿翔)70多年前,革命年代的中南大人,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枪林弹雨、历经艰难险阻到宝丰,投身人民解放的历史洪流。40多年前,改革开放激荡浪潮中的中南大人,放眼世界、心系社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先锋。今天,迈向伟大复兴新时代的中南大人,传承红色基因,勇做时代之问的答卷人,从学校走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过程中,用奋斗的汗水书写属于个人和祖国西部的新篇章。

罗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0级法学院本科生,2024年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

3762公里,46个小时,是罗炫从广东省中山市的家中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的距离和时间,罗炫说“上大学前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到这么远的地方”,但当真的启程出发的那一刻,他说“来到西部,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自己一点都不后悔,来这里是奔赴一场壮丽的青春之约”,而如今一年志愿期限结束,他选择再来一年。

想趁年轻做一点有意义的事”

2022年的夏天,自小在广东中山长大的罗炫在朋友圈看到了苏正民师兄的事迹,他第一次直面地了解到西部地区的发展和困难,他想着去西部能够为大家做些什么。一颗种子在内心深处埋下,等待下一次破土而出。


苏正民作为2022年西部计划志愿者代表发言

当下就业压力和内卷的浪潮席卷而来,“每一个人感觉不是在考公就是在考研,但我现在还没想清楚自己想干嘛”。毕业季,罗炫偶然参与到年级组织的西部计划宣讲会,当听到老师在台上为大家分享了师兄师姐在西部的奉献和生活,在面临毕业抉择迷茫的罗炫说:“我想去西部去看看,顺便找一下自己的人生方向。”

罗炫前往新疆的决定也曾受到家人的反对和不理解,但罗炫说“我想清楚了肯定是要去的,我的父母一开始知道我要去新疆时也是会不放心的,但他们都说广东也有很多援建西部的项目,有许多同事也去了西部偏远地区服务,加上他们一贯支持我独立自主生活所以他们最终决定全力支持我的选择”。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阿拉尔市是处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是极端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地带,炎热干燥还有从小没见到过的沙尘暴,都是对从小在广东岭南长大的南方人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和体验。

坐落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侧的阿拉尔市

但当罗炫亲身走进新疆,切身体会时,他的想法彻底改变了。“我看到的新疆,和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这里充满了活力,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

如今繁华喧嚣的阿拉尔市

每当亲朋问起来在那边适应得怎么样,罗炫都是骄傲地说“我觉得我自己适应能力还挺强的,来这边刚开始不适应,但后面适应下来感觉都挺好的,而且在这边我真正地能够帮到当地的人民,我找到了生活的意义感。”

罗炫参加“强国有我,复兴征程”的朗诵活动

我参与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生态屏障合龙”

阿拉尔原是一片人迹罕至的戈壁荒漠。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359旅接到命令解放阿克苏地区,359旅是一支有着光荣历史的部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追随毛主席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整编为359旅,开垦南泥湾,“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结束战斗后老兵们响应国家“屯垦戍边”的号召,脱下军装,拿起锄头,在荒芜的戈壁滩上开始了另一场更为漫长的“战斗”,用双手开垦出万顷良田,开启了一场半个多世纪的防风治沙的接力,70年后的今天,罗炫和其他志愿者们正在续写这个故事。

塔克拉玛干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的流动沙漠,而在2024年曾经流动的沙漠被锁边“合龙”,多少代人的夙愿得以实现。“老师,你知道三北防护林吗?我今年参与了植树,没想到是塔克拉玛干沙漠防护林合龙的一部分!”曾经阿拉尔的风沙扬尘都特别严重,“后来每年的春秋两季,大家都会去植树,在一代代的359旅传人的血汗和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奋斗下,一直持续到现在城市周边围绕着一大片防护林,特别壮观”。也正是一代代建设者用青春浇灌这片土地,才能实现在荒无人烟的戈壁上建立起如今的现代化城市。

罗炫参加三北防护林植树造林活动

如今,罗炫在阿拉尔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工作,他的工作是协助当地招商引资企业的落地建设工作,发挥阿拉尔的资源禀赋优势,助力阿拉尔市成为亚欧黄金通道和国家向西开放的桥头堡。

罗炫的日常工作环境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于西部计划志愿者支持和认可的力度远超我们预期,罗炫说:“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刚开始不可避免地会感到紧张担忧与茫然无措,但单位领导和哥哥姐姐们为了帮助我尽快融入,都给予了我莫大的关心和照顾,是我走好迈向社会人生第一步的挚友,也更加坚定了我作为一名志愿者的信念。”

罗炫同兵团精神的合影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简单的一句口号却是中南大的青年志愿者们一直以来的相继奔赴。从建设初期集体就业转业的战士,到50年代的八千湘女,到60年代的几十万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到现在的一批批中南大的青年志愿者们,奔赴西部基层,将奋斗的汗水和激情洒向辽阔大地,将西部建设托起,把青春梦想传递,用自己作为火把点燃一片星火。




审核人:李司铎


编辑:陈博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