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榜样力量 | 2022-2023文澜奖学金获得者-丁奕丹

来源:学生工作部、人民武装部、资助中心发布时间:2023-11-23 字体:

丁奕丹:用双手让更多影像焕发新生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中南大,有这样一位女孩:她在学术道路上坚持厚德精艺;她在各大赛事中追求合作创新;她用心生活,脚踏实地,在实践中成长,于点滴中积累。她就是“文澜奖学金”获得者——中韩新媒体学院的丁奕丹。

科研创新,脚踏实地——AI影像修复之路

“没有色彩的影像是没有灵魂的。我希望用算法能解决噪点、划痕、清晰度等问题,使影像再现当时的色彩场景。”这是丁奕丹的理想。自高中在校庆上被中国台湾老校友的心愿打动,她便对影像修复技术产生了兴趣,渴望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影像修复软件。

进入大学后,怀揣这一梦想的她为之付出了无数努力,也结识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在校期间,指导老师带领丁奕丹的团队定期开展技术研讨会,反复探讨提升影像修复技术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在修复影像的工作中,丁奕丹也曾数次“碰壁”。因要修复的胶片影像年代久远,存储困难,在风吹日晒中被侵蚀的不在少数;能够用来比对的文献稀少,难以为修复后的影像着色......但种种困难没有打倒这支立志笃行的团队,向专家寻求帮助后,丁奕丹一行人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他们仍然承认影像修复之路任重道远,丁奕丹说:“抗美援朝纪录片的一位导演说过这样一句话——‘那是一段需要被抢救的历史’。我们现在做的影像修复与着色工作也是对于珍贵历史的保存。我们的目的不是盈利和荣誉,是为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之后做影像保存工作的技术人员能够因为我们现在所坚持的修复与着色工作而更有效方便地完成自己的修复任务。”抱定这样的信念,她与团队在修复之路上一往无前,一苇以航。

终于,这份汗水浇灌出了动人的果实。丁奕丹和团队一起,为我校档案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修复近95万帧影像;与湖北省电影家协会等多个单位交流合作;创立“华图再熠”项目,获得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

“如果能够让历史的记忆在当下重现,不仅对于青少年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值得骄傲的。”在努力奋进的过程中,她脚踏实地的同时也仰望星空,既在点滴中积累经验,亦为未来描绘蓝图。丁奕丹用行动诠释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

坚守理性,厚积薄发——创业发展之路

“把历史的记忆带到现实社会中,让大家能够去看到鲜活的过去,让我感到很有成就感。”带着这样的信念,丁奕丹与几位好友开始一起研究影像修复技术并成立相关工作室。

“工作室成立初期,仅有四、五名核心成员,大家做的都是一样的工作,比如做实验测试、看相关技术的文献、与相关单位交流等等。”丁奕丹回忆,当时成员整体进程比较统一,到后期工作室人数扩展到十个左右,她就将工作分成了技术、宣传公关法务和商务三部分,工作室成员的工作重点开始有所区分。当人数扩大到二十人,做决策时也不断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对此,她会单独和成员谈心,表达自己真实想法,鼓励大家克服困难心理,努力提升自己、锻炼自己。

工作室取得一些成就后,深圳和上海的投资公司联系她,表示支持他们上市。工作室成员得知消息都十分兴奋,丁奕丹依然保持理性,和团队成员一同与中金资本等企业进行交流,分析市场现状,她认为目前国内市场的8K终端市场并未成熟,如果急切进入市场,并不能完全展现团队掌握的超高清修复技术与着色技术的优越性,反而会导致竞争力被削减。考虑到这些,她对未来的规划更加明确,“我打算在研究阶段一边观望,一边把自己工作室的技术部分做得好一点,同时跟上游公司进行一些合作,等终端设备发展更趋于成熟、技术形成不可复制的壁垒,再进行上市。”

她顾全大局,理性客观地分析,使工作室走的每一步都掷地有声。在厚积薄发中,她相信这份努力必将收获丰硕的果实。

关注青年,服务社会——学术感悟之路

丁奕丹大学期间去过很多地区,但让她深刻认识到各地区之间差异的一次经历,是她担任上海交通大学青少年与算法实践项目科研助理期间的一次学术研究。

在这次学术研究中,有两位小朋友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位是来自中部地区的县城,而另一位则来自上海市。在前期的深度访谈中,她了解到,来自县城的小朋友对于电子产品的接触仅有手机,对于互联网的感知也仅来自于短视频平台,而对于社交媒体平台背后的算法运作毫无了解。“他的感知很少,想要挖掘他对于算法的独立认知是很困难的。”

而来自上海的小朋友对算法的了解颇多,能够有意识地对抗媒体平台推送同质化内容,还看过《智能陷阱》等与算法相关的纪录片,并开始有意地接触编程。这样鲜明的对比,让她感受到两个人在算法接触、感知方面的巨大差异。

正是这种巨大差异,让她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她的师兄苏正民所说的“有些地区的孩子在义务教育之外,课余的全面发展是匮乏的”,也更加全面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各地青少年课外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这一直观感受,使她真诚地希望通过科研数据,让大家在强调青少年义务教育的同时,也能多关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每个孩子都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应该将关注和精力投入到每个孩子身上,发掘每个孩子的潜能,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个体。丁奕丹不仅呼吁社会关注青少年的发展,她也带领团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运用专业特长为国家公益事业贡献力量。

本科生涯的勤奋好学为丁奕丹铺就了走向灿烂未来的道路,如今她以优异的成绩成功保研,明年将前往南京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她期望,在研究生期间,能够完成对工作室技术的进一步升级。(学生通讯员 杨雨欣 彭虎 田鹏程 张岚 王翎如 陈晓颖 赵锦樾)

审核人:石凌

编辑:胡兰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