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新闻学子深入探索“非遗+”的N种打开方式

来源: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发布时间:2023-09-18 字体:

新闻网讯(学生通讯员 王锦慧)在2019年世界军人运动会闭幕式上,有这样一群“木偶美人儿”,它们身着有1.2米水袖的红裙,在肃穆典雅的编钟伴奏中演绎楚舞,翩若惊鸿,宛若游龙,一曲《千年礼颂》,向全世界展现了楚文化及中国文化的大气磅礴。这便是湖北武汉的经典传统戏剧形式,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的武汉杖头木偶戏。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杖头木偶戏的形式和接受状态已发生了诸多改变。为进一步了解武汉杖头木偶戏的发展流变,让这一传统非遗项目焕发新活力,一批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的队员们就此展开了调研,探索“非遗+”的N种打开方式。

“非遗+”儿童:寓教于乐的儿童木偶剧

“孩子们,快来一起打老虎呀!”在“小朵朵”的号召下,观众席上的孩子们纷纷拿着提前发放的道具,冲到舞台上,钻入“草丛”间,和“小朵朵”一起“打老虎”。舞台上顿时欢声笑语一片,原本刺激有趣的故事在孩子们的参与下变得更加生动。队员们现场感受到互动的乐趣。整场演出寓教于乐,小观众们最终和“小朵朵”一起与老虎搏斗并将其制服、成功救出外婆,在娱乐中学会要对坏人树立防范意识。演出中还有多个与观众互动的环节,就连角色分配、剧情讨论等内容也被纳入剧本,成为演出的一部分,与传统杖头木偶戏相比进行了表演形式和表演观念上的大变革。

《老虎外婆》中的“小朵朵”和“老虎”形象深受儿童观众的喜欢。此外,武汉杖头木偶戏团队还推出了孙悟空、猪八戒、哪吒、少年孔丘、王二小、小妞妞等木偶形象,及诸多小动物形象和卡通人物形象,展现了当前木偶戏的题材范围之广,且不断向儿童剧方向延伸,抓住了儿童这一关键受众群体。关于儿童受众,早在2005年,著名的武汉杖头木偶戏传承人黄晓华就与几位退休老同事共同建立了湖北首家民营木偶剧团——武汉小金娃木偶剧团,他们进入幼儿园、小学,面向儿童进行演出,为孩子们带来了无尽乐趣。随着脚步走过北京、天津、石家庄、扬州等全国性大城市,他们也愈发武汉杖头木偶戏发扬光大。

“非遗+”传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挖掘

为更好地了解武汉杖头木偶戏的历史渊源,把握其生存现状,实践队成员们特地前往武汉人民艺术剧院,实地参观馆内的杖头木偶戏展览,了解武汉杖头木偶戏的发展历程和表演原理。

队员们了解到,武汉杖头木偶戏在传承发展中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一方面推出了诸多传统题材剧目,如《少年孔丘》《哪吒脑海》《化蝶》《贵妃醉酒》等;另一方面将宝贵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如汉绣技艺、水袖、京剧、变脸、杂技等;在演出中,武汉杖头木偶戏还将诸多传统戏曲、古典乐舞融入演出,如在《长袖》中运用了楚舞。“武汉杖头木偶戏的传承发展是离不开‘传统’二字的,它本身的发展就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传统,其在题材选择、戏剧设计、木偶设计上更离不开传统元素。”武汉杖头木偶戏优秀传承人、青年演员代乘在采访中说。

但在传统的基础上,武汉杖头木偶戏也进行了许多创新,“主要是对剧目进行了重新编排,使内容更丰富,表演上也取法多方”,木偶剧团中心主任金可说,“传统剧目基本偏重音乐戏曲上的观赏性,但在诸多儿童剧中,为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必须推出语言类剧目,这是一种剧目类型上的创新。”据演出人员介绍,在传统的杖头木偶之外,它们为适应不同剧目演出的要求,还推出了桌偶、托偶,三者可以在一个剧中同时运用,使演出效果更为丰富、生动。

“非遗+”校园:对校园新生代力量的发现

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需要后人的传承。武汉杖头木偶戏已历经七代传承人口授心传,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保持特色技艺的传承与人才培养奠定扎实基础,展现木偶文化传播价值,承载时代记忆。为进一步吸纳年轻力量,培养新一代杖头木偶戏人才,推动该艺术形式的传播与传承,从2015年起,武汉杖头木偶戏就走近武汉当地小学,为孩子们带来一堂堂木偶课。近几年,木偶戏进高校的身影也愈发频繁,2023年3月,武汉杖头木偶戏团队便前往中南民族大学进行课堂展演交流。展演中,工作人员们先后为学生带来《贵妃醉酒》《化蝶》《长袖》等精彩剧目,引起现场学生强烈的反响,大家纷纷为武汉杖头木偶戏的精妙技艺与丰富内涵所震撼。实践队成员郑自慧在观看了表演后,感叹道:“小小的杖头木偶在演出人员的操作下特别灵活、生动、逼真,真是太神奇了。”成员们还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尝试操作木偶,发现小木偶里蕴含多种机关,“长期用手举着木偶,需要很强的体力和耐力,练这一份功力是很不容易的”,郑自慧说。

通过此次展演交流,武汉杖头木偶戏进一步为大学生群体所了解与接受,这不仅促进了杖头木偶戏的传播与发展,更是对校园新生代力量的挖掘探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非遗+”文创:武汉杖头木偶戏的“圈”外尝试

当前,武汉杖头木偶戏的表现形式以线下展览、演出为主。为进一步探索发展途径,多角度研究新的生存路径,队员们主动发挥自己所学的新闻与传播、数字媒体艺术、现当代文学专业知识,设计了一套新的木偶形象并将其制作成手办产品。此外,他们还设计了明信片、书签、钥匙扣等其它文创产品,为武汉杖头木偶戏的“圈”外尝试提供了新道路。       

据悉,武汉杖头木偶戏传承发展已有170多年历史,在弘扬与传承荆楚文化、继承发展祖国传统木偶表演艺术方面极具代表性。未来,队员们计划发挥自身群体优势,从挖掘高校资源入手,吸纳大学生作为原创作者,为剧本注入年轻化新鲜元素。同时,通过努力让非遗走进更多学生的课堂上,让更多人了解木偶戏,喜欢木偶戏,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贡献青年力量。


审核人:赵晓

编辑:彭佳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