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杨灿明校长为中南大学子开讲 《百校百家共话百年中国》系列通识课程第一讲

来源:教务部发布时间:2023-02-25 字体:

新闻网讯(通讯员 李晗 图片 李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而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科技进步、人才培养的关键就在于创新。”

2月24日下午,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杨灿明在南附楼204教室为200余名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中南大学子讲授“知识与创新”,正式开启《百校百家共话百年中国》系列通识课程第一讲,也是春季学期的“开学第一课”。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刘仁山亲临课堂主持开课仪式并致辞。“《百校百家共话百年中国》系列通识课程是我校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计’的号召,在人才培养方面拟尝试的一项创新举措。”刘仁山表示,“我校高度重视《百校百家共话百年中国》系列通识课程的开设,希望学生们通过学习,能进一步开阔视野,提高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杨灿明围绕“创新”这一关键词,分别阐述了软知识与创新、交叉知识与创新、实践知识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杨灿明以自古以来我国的创新概况开篇,带领大家回顾了我国创新步伐中的辉煌历史,杨灿明表示:“中国人是可以创新的,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任重道远。”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与创新有关的第一种知识是软知识。杨灿明贯通中西,以哈耶克、波兰尼、牛顿、王阳明等学者为例,讲述了什么是软知识、软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和获取软知识。杨灿明用“悟性”一词概括其内涵,他指出,这种“悟性”的价值不在于学习很多事实,而在于训练大脑的思考能力。

拥有跨学科交叉、多学科融通的知识才能更接近事物的本质与真相。”杨灿明旁征博引,以老子、孔子、亚里士多德、亚当斯密、马克思等数位集大成者的成就为事例,阐述了交叉知识如何推动创新。杨灿明要求同学们:“除了要学习本专业领域的知识以外,还要博览群书,多汲取其他学科的知识。”

在阐释实践知识如何推动创新时,杨灿明引经据典,列举了孔子、宋代哲学家张载、王阳明、哲学家洛克、陶行知等的重要论述和商鞅调研以图变法、司马迁行万里路著《史记》、毛泽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系列践行。杨灿明强调:“实践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实践,一切理论创新最终都要回去指导实践。”

法学院专任教师郭倍倍表示:“杨校长举例讲到商鞅的时候提到了严刑峻法,这让我联想起关于惩罚严厉性与及时性和正确性关系的讨论,而这其中正是需要有交叉学科知识背景,需要将观点投入到实践中去检验,而不是单一地强调严厉性所具有的威慑作用。这只是举一个听课中的例子,事实上,沿着这个思路,在杨校长高屋建瓴的思考和旁征博引的分析中,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课后去深度复盘。”工商管理学院国贸2101班赵雅荔说:“通过杨校长的讲授,我更深刻地领悟到创新的重要性。‘奋楫者先,创新者强。’身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做创新的一代,大学学习正是我们锻炼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时候,我们要争优创先,争当有志青年,勇于在创新发展的潮流中奋发前进。”

《百校百家共话百年中国》本学期首次开课即吸引了200名学生选修,另有20余名师生参与旁听。据悉,《百校百家共话百年中国》是我校特别推出的系列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旨在为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知识壁垒,推动人文学科和理工农艺等自然科学交叉融合,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能力。根据课程安排,在接下来的7周,将由7位校外知名专家围绕高科技创新、人类起源、中美贸易战、人工智能美学、艺术品鉴赏等领域为中南大学子带来知识盛宴和头脑风暴。

审核人:柳正华

编辑:崔桢桢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