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混合式学习的微观金融核心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
成果完成人:李志生、朱新蓉、陈红、张金林、李标、张戡、吴克坤、王频、孙宪明
成果完成单位:金融学院
一、成果简介
本成果要解决的核心教学问题是:借鉴国际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立足中国实践,培养拥有国际视野、坚定正确立场、具备扎实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性人才。围绕这一核心问题,课程组在近十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做了许多尝试和工作,解决了微观金融核心课程建设与教学中面临的四大具体难题:
一是“以教代学”的传统课堂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忽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获得感不高;二是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脱节,缺乏发现实际金融问题并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传统课堂教学考核形式单一,无法全面衡量学生综合能力,难以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四是本科生学术素养较弱,综合素质与发展后劲不足,不能满足国家创新型金融人才的需要。
图1 教学成果奖荣誉证书
课程组采取以下措施,建设立体化的课程资源,充分地改革课程教学中“教、学、考、评”全流程,较好地解决了以上难题。
(一)充分利用慕课、微课、仿真实践为手段全面改革微观金融核心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本团队充分利用线上、线下优质资源,结合本院微观金融课程教学、研究特色,对《证券投资学》《金融工程》《公司金融》《量化投资》《货币金融学》等微观金融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做全面改革,搭建模块化、可延伸、可扩展、可更新的微观金融核心课程知识结构体系,服务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数理统计、经济学等不同专业方向个性化人才培养的需求,提高课堂效率、增加课程信息量、优化教学效果。
图2 张金林老师指导学生
(二)建设微观金融核心课程“中国特色案例库”。根据金融学类课程体系,确定《金融工程》《公司金融》《固定收益证券》和《证券投资学》等四门微观金融核心课程作为案例库建设课程。坚持中国特色为指导,从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国内外科研和教学成果,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建立入库标准。以服务金融类专业教学为导向,建立案例教学质量体系,做到教学重点难点突出,案例编写、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效果的可量化、可比较。案例库实行动态管理,依据中国经济金融发展变化、案例的课堂反馈情况进行调整,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案例,从而不断提高案例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
(三)微观金融核心课程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依托微观金融核心课程慕课、微课、中国特色案例库,金融衍生品设计与交易仿真实验平台建设成果,实施微观金融核心课程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在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利用线上线下优质资源,结合使用仿真实验平台,在微观金融核心课程教学中推广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提升教学水平,丰富教学内容。在考核方式改革方面,利用口试、课堂主题辩论、文献检索与综述、数据调研、社会调查、参观观摩、案例分析、课程论文等新型考试方式考核并引导学生发展口头表达、逻辑思辨、分析归纳、知识应用等能力;改革、优化期末笔试、单元检测等传统考核方式,着重检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静态的一次性期末考试为平时过程性学习的累积考察,变考核学生知识性内容为主为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为主,变注重考试结果为注重考试过程。
图3 金融衍生品设计与风险管理虚拟仿真实验
(四)以量化金融方向为突破口探索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融合金融学院、统计与数学学院、信息与安全工程学院等王牌学院学科综合优势,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进一步完善我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增强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以优本计划、暑期训练营、拔尖人才实验班等多种形式为我校培养国际高级量化金融专业创新人才。
二、成果创新点
本教学成果以提升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围绕教学资源、教学方式、培养模式三个重要环节,进行了以下创新与改革。
(一)发挥交叉性学科教学团队优势,创新拓展教学资源。在我国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背景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学生从大学里最直接、最核心、最显效的受益来源。鉴于此,本教学团队在近三年时间内,以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为依托,升级和打造了以货币金融学、证券投资学、金融工程学及数值计算与金融仿真为代表的一批线上、线上与线下混合式微观金融核心慕课,并在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网等平台上线,进一步巩固了品牌课程的示范效应。本教学团队搜集整理大量相关课程的经典案例和最新案例,以案例为媒介编著了金融工程教学案例与固定收益证券案例分析等教材。
(二)基于MOOC开展面向校内的“混合式”教学,创新改革教学方式。本教学团队以上述微观金融核心慕课群为依托,首先在本校金融学类专业中开展和建设了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包括“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在内的五类金课,并大力推广这种混合式“金课”,打造适合本校学生特点和培养需要的混合式“金课”。
(三)“产教融合”理论联系实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其对学生进行培育的过程当中,重点关注我国金融产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理念,综合考虑双方的需求,适时地根据金融市场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以及目标进行及时的调整,针对金融市场的需求进行技术型、实用型的人才培养。
三、成果应用情况
(一)通过混合式学习推动核心课程模式创新,促进在线课程与传统课堂有机结合:其一,全力打造和推广专业核心课程《证券投资学》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8年12月,由微观金融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开发制作的《证券投资学》慕课在中国大学慕课网和“智慧树”两大平台上线,每学期选课人数在同类课程中位居前列,获得广泛好评。《证券投资学》慕课目前已开课4期,累计选课人数超过6万人,中国大学M00C平台上选课人数超过4万,智慧树平台选课人数超过2万人,为对外经贸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74所学校的2万多名学生提供了学分课,多校师生参与同步学习和讨论,进一步扩大了优质课程教育的辐射面。其二,金融核心课程《货币金融学》于2008年获批为国家精品课程,2012年获批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6年获国家级MOOC课程建设立项,目前已在学银在线平台上二期上线,即将申报国家级MOOC课程。其三,《金融工程》课程组从2019-2020春季学期开始利用优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线上部分采用2018年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清华大学朱英姿教授主讲的《金融工程导论》,此课程2008年10月被教育部、财政部列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配套教材《金融工程学》于2015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受到热烈的反响。
图4 证券投资学慕课
(二)通过实验课堂推动实验教学手段创新,促进课堂讲授与实验操作协同共进。2019年,微观金融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完成了《数值计算与金融仿真》示范课程设计和建设,并在教学中进行了初步的应用,推进了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平台在2020年春季学期投入使用,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在辅助教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验教学环节中,学生利用金融分析数据库和相应的分析软件进行模拟实验,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完成2-3个课程项目,有效地帮助学生增强了实验动手能力,加深了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改善教学效果。另外,针对证券投资分析实践和实验,教学团队完成并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证券投资实验教程》一书。
(三)通过特色案例库推动课堂教学创新,促进理论教学与市场实务的深度融合。2015年6月,微观金融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完成了“金融工程教学案例库”的建设,教学团队搜集整理大量相关课程的经典案例和最新案例,并出版了《金融工程学教学案例分析》《固定收益证券案例与分析》等案例分析教材,以案例为媒介,理论联系实际,训练、落实学生金融思维模式的构建。案例库涵盖了风险与收益度量、投资组合、汇率利率等核心金融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指向明确、难度适当、特色鲜明、撰写规范,与微观金融课程的关键教学环节紧密结合,成为理论教学的有力助推器。
图5 微观金融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获奖证书
(四)通过教学和考核方法改革推动课程体系创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微观金融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已在核心课程中全面推行教学和考察方法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团队密切跟踪高等教育的新趋势、新技术、新手段,用慕课、实验课堂等多种方式推动课程改革,在考核方式中,应用多维度考察方式,多角度、多层次、多样化地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全面、准确地判断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水平,科学、客观地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定量分析为主的学习单元进行机考,考察学生使用软件完成计算和分析的能力。近年来,指导学生在校内外学科竞赛和学术活动中屡创佳绩,毕业生大多进入海内外著名高校深造,或者加入大型金融机构工作,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审核人 伍施乐)
编辑:陈博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