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张启迪: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来源:校报学通社发布时间:2021-12-31 字体:

 “我只要一捧起书,我就完全进入了书中的天地。我确实在梦境中,在一个美丽的世界,在真理的中心。”对于张启迪来说,科研就是展开在她面前的一本绘声绘色的书,吸引着她去探索其中无穷的奥秘。

谈及学术科研,大多数人可能会认为它深奥难懂、错综复杂。来自文澜学院的张启迪却甘愿成为这样一位耐得住性子、坐得了冷板凳、敢于挑战的科研人。凭着对科研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潜心钻研,她取得了极为突出的成就,因此成为了今年文澜奖学金的获得者之一。

持我兴来,趣就科研

张启迪选择投身于科研,不仅仅是根据自身情况对未来进行了冷静理智的分析,更多的是兴趣使然。莎士比亚说:“任何一种兴趣都包含着天性中有倾向性的呼声,也许还包含着一种处在原始状态中的天才的闪光。”临近毕业,在深思熟虑之后,她最终选择在学术方面深造,继续走科研的道路。当被问及如何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时,她说:“兴趣是最关键的。”热爱可抵万难,正是这份对科研的热爱之心转化为科研动力,让张启迪不惧重重挑战,勇敢面对科研道路上的困难。

严谨治学,攀岩高峰

张启迪被评为2020-2021学年崇学尚思类“中南好青年”,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全国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中南好青年,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各级奖项与荣誉称号。张启迪在科研这条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走得认真也走得坚定。她曾多次参加国际国内高水平学术会议,发表多篇SSCI期刊论文。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5项,主持完成研究生科研创新平台项目3项,其主持的党建项目获2020年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培育立项。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立足中国大地,开展乡村振兴项目调研。她将个人融入国家,担当作为,笃实前行,将青春昂扬,与国家情怀同频共振。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求学求知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张启迪也曾遇到过许多的困难。张启迪表示:“科研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三方面的难题:首先是选题开头难,在有一个可能的想法出现时,先要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来确定是否有人已经做过,然后及时跟导师讨论,确定该选题是否可以继续推进;其次是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模型演算需要借助数学或计算机工具,需要不断学习新的工具方法;三是论文的写作,写好论文除了模型技术外,其实是在讲故事,好的论文是能让不同领域的人也可以读懂,所以十分考验写作能力。同时要注意中英文写作风格,中文更注重故事性,英文要注重逻辑性和语法。”

失败赋予了成功真正的涵义。在科研中,失败已是家常便饭,张启迪坦言,“我是做理论经济学的,我有十个模型可能最后会有九个失败。”但同时,失败也将成功锤炼的更为经得起考验。在一次次科研中,她不仅收获了丰富的学术成果,更收获了数学分析、数学建模等技能。正所谓“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张启迪也曾在一次次失败中怀疑过自己,但在科研学习和心态调整过程中,她不断地激励自己,“放平心态,从容面对,压力和挫折也许就成为了一块垫脚石,让我站得更高、望得更远”。

 “课题和项目是一个阶段性的任务,而研究本身是一个比较长期的任务,尤其是读博期间研究几乎是博士生每天的任务。”科研锻炼了她一丝不苟、有条有理的态度,也正是这种态度使她在科研道路上行而不辍。在谈到未来规划时,她会根据自己前期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感兴趣的和老师的研究方向着手准备自己的博士毕业论文。

对于这次获得文澜奖学金,张启迪认为是对自己上一阶段学习成果的一个肯定,同时也表达了对给予指导帮助的老师同学们的感谢。先锋是看得见的标杆,榜样是触得到的力量。这次获奖,张启迪以实际行动向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指向标。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对科研的热爱、对学术和真理的追求,让她在喧闹浮华中保持科研人的淡然风范。张启迪不忘初心,一路坚守,用自己付诸的万千努力践行着新一代科研人的使命,她的事迹也同样激励着更多青年投身于科研,投身国家事业。(学生记者 刘方圆 学生通讯员 章妙可 杨佳慧 )

审核人:熊灯

编辑:付欣怡 卓张鹏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