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新时代一流人才培养】新闻传播专业:校媒合作培养融合传播人才

来源:教务部、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发布时间:2021-03-15 字体:

   1997年开办新闻传播学本科教育以来,新闻学院始终把握新闻学科实践性强、重在应用的特点,积极与业界互动,保持教学的针对性与专业性。学院先后与多家报业集团、广播电视台、杂志社、网络等媒体成立校媒联盟,形成从报纸到杂志、从广电到网络的“校媒融合群”。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院长罗晓静表示“面对媒体融合带来的行业变革,我院通过校媒合作,培养融合传播人才。”分管教学的副院长范龙表示,学院始终关注新闻行业的发展动态,重视教学工作,营造育人氛围,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搭平台”,为融合传播人才培养开启双引擎、增添新动能。

 ——走出去,让老师在业务锻炼中提升,让学生在新闻实践中成长

教授《融合新闻报道》的石永军教授这学期没有任何课程安排,因为他正在湖北长江新媒体集团长江云挂职副总编辑。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余秀才教授去年在荆楚网挂职,他说,在他的《新媒体工作坊》课堂上,现在他能给同学们讲解更多来自一线采编的鲜活案例。近十年来,学院建立“双师双挂”协同育人机制,即学院每年都和媒体互派人员交叉双向挂职,教师直接参与业界新闻实践,并通过服务区域地方建设、瞄准前沿领域开展研究。教师参与长江云智慧城市嵌入式发展策略、湖北垄上传媒的平台化转型等多项研究。亲临一线,让教师积累更多前沿动态和实操经验,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能力。

   新闻学院与湖北垄上传媒共建媒体研究                   新闻学院师生共赴长江云平台调研

与教学实践基地                      

新闻学院积极开拓校外媒体实践平台,高度重视学生的校外实践。目前,学院已建立40余个专业实习实践基地。2015年,学院获批“湖北高校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为人才培养创造了优良的环境。每年6月初,大三学生都会被学院送往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各大媒体以及BAT等网媒大厂进行专业实习。学院还成立专业实践协调领导小组,院长书记站上一线,与专业老师一道做好实习基地联系、实习慰问等工作,形成一套完善的校外实践体系。

 ——请进来,吸纳业界力量,充实师资队伍,引领学生思想

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强,讲授新闻业务类课程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历。从办学开始,学院就注重从业界引进师资,石永军、舒辉波、程韬光、李晓红、黄进……一大批优秀老师均是从业界新闻战线上引进。2016年,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赵振宇教授被聘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讲座教授,他每年至少举办四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讲堂,深入浅出地为广大师生阐释如何做好新时代舆论工作。

学院从2015年开始探索专业硕士培养双导师制,目前已聘请来自业界的30余名高级记者、高级编辑、获奖作家参与硕士学位论文指导和答辩。“这些业界老师思维敏锐、颇具洞察力,他们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凝练出一个个更有前瞻性、接地气的研究项目,”分管研究生的副院长余秀才说,“以项目带动培养学生,能快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吴玉兰老师和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经济新闻作品大赛二等奖获奖者周享玥

学院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前沿性探索。通过回访已经毕业的学生,了解其职业发展情况,再根据毕业生的反馈,调整专业课和通识课内容。近年来,学院教师获得8项国家级、10多项省部级社科项目立项,出版相关专著10部、教材6部。从2013年起,学院出版《中国新闻评论》集刊 ,“科研前沿知识贯穿于课堂反哺教学,使得教学探索在理论指导下更具科学性。”罗晓静表示。

 ——搭平台,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动力

单反相机、摄像机、无人机等专业设备供学生实操使用,电编室、报编室、录音室、虚拟演播厅等实验场地供学生亲身体验。“新闻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据罗晓静介绍,学院注重校内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专业锻炼平台。

领导参观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分管实验室的副院长赵博雅谈到,“2014年,学院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传媒与艺术实验中心,让学生不出校园就能体验‘新闻人’的感觉。”学院品牌活动“影像中南”,被称为华中高校的“小奥斯卡”,2012年获得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殊荣。学院发行的《共响报》,由学生采写编辑、专业老师指导。围绕《融合新闻报道》《数据挖掘》《数据新闻可视化》《采写编评一体化》《新媒体工作坊》等核心新闻业务课程,专业老师指导学生开展直播、音视频自媒体、数据新闻等多种实践,培养学生的融合传播能力,借助各类社交媒体实战新闻产品生产和营销,学生们参与热情高涨。

影像中南颁奖典礼现场       新闻学院与荆楚网合办《财荆青年说》评论沙龙                                                                      

学生实践网络直播报道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学院将审视社会结构和媒介生态变迁,回应社会与行业需求,以互联网思维厘清专业定位,实现学科转型升级。罗晓静说:“我们将跳出以往重点关注新闻内容生产的逻辑,面向信息传播的全要素和全过程,在强调高素质、全能型的新闻人才培养之外,重视媒介平台运营、多元创意内容和媒体跨界领域的人才培养。打造融合型的实验平台和实践体系,实施开放型、全程性的体验式、实践性教学,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