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新时代一流人才培养】融通与创新:经济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教务部、经济学院发布时间:2021-01-07 字体:



  “聚焦于融通与创新,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在专业综合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国家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在与学院师生就学院人才培养方面的情况进行座谈和研讨后,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家们对近年来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取得的不菲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经济学专业的历史与现状如何,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怎样的探索与实践,才得到了教指委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呢?


  “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这是经济学专业责任人李小平教授对经济学专业发展的精概括。据李小平教授介绍,经济学专业隶属我校三大传统优势学科之一的经济学科,办学历史悠久,在学校建校之初就已设立。早在1981年和1986年,经济学专业就分别获得了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也是中南地区最早获得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点的学科之一(2000年)。2006年,经济学专业入选了湖北省品牌专业,随后于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同时还入选教育部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5年入选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项目,2017年入选教育部一流学科建设。近年来,学院师生员工上下一心,紧密围绕融通与创新两个中心,在专业建设方面不断推出新举措,着力提升经济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围绕“六卓越一拔尖”计划,深化专业综合改革。聚焦于融通与创新,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经济学专业已形成了“普通班-拔尖人才实验班-经济学/法学双学位班-经济学/统计学双学位班”并行的经济学人才培养格局,专业间融通程度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在注重以课程思政建设引领创新人才培养的同时,还特别强调团队合作和领导力提升,重视语言与沟通能力和综合素养。近年来,学院全面实施导师制和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一制三化”育人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以“大类招生”为契机,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在前期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学院以新文科建设为导向,全面梳理了本科人才培养的全流程,对培养方案、专业课程模块、课程大纲、教学流程等做了细致修订,保证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的可测性、可比性和一致性。在切实保证培养方案符合经济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的前提下,突出学校及学科特色和学生个性化特点,体现出较强的专业和课程的融通性与创新性,。

——丰富教学内容,努力打造五类金课。主要有:加强教材建设,出版《新制度经济学》等多本教材;全面更新《经济思想史》与《中国经济前沿专题》等核心专业课程内容;开设《法经济学》等融通性专业课和《生活中的经济学》等通识课;实现《国际经济学》等课程从线下“金课”转变为线上“金课”;构建涵盖“博文杯百项实证-寒暑期实践-公益项目-毕业实习”的“四位一体”社会实践金课;利用国家级虚拟仿真仿真实验室开展开放式教学等新型高质量教学活动。一系列举措的明显效果是经济学专业课程质量大幅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积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手段。针对经济基础理论、热点问题、研究方法、学科交叉等方面,组织线上与线下交流,实现师生共学、同研;通过小班研讨制度,推动课堂革命,将名著导读、创新训练和论文写作有机结合,形成经济学梯次培养过程;实行翻转课堂,完善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聘请国外知名学者开设课程和讲座;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坚持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重视学生全过程、全维度培养和形成正确的学习观;依托“学蕴中南”读书会等机制,营造学与研的环境与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多管齐下激发学生学业信心和成就感,发挥学生潜能。

李小平说,依托学校财经政法深度融通特色,经济学专业构筑了特色鲜明的基础理论教学、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融通性、创新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政治经济学、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等领域特色鲜明,在国内具较高影响力。从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调查结果和外部评价来看,学院毕业生三率高,社会整体评价好,体现出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据《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20-2021)》,经济学专业在368所高校中排第15名。展望未来,李小平表示,学院将继续加大投入,不断创新,力争在人才培养上取得更为突出的成绩。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