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作为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我们始终坚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坚持政治性原则、人本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持续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改革,做到“四联并举,以联增效”,用办好“思政课”的切实行动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
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
学校举办形势政策大讲堂
教学内容上,专题“串联”强效能
我们在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工程教材基本逻辑的同时,打破了教材的原有体例,用根本性、关键性和典型性问题为主线串起教材的基本内容,分别为四门思政课确立多个专题;同时,在各个专题中精心设定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链以串联起全部知识点,并针对性地设计内容的表现形式。经过探索,形成了“专题式问题链教学”的教案与课件并运用于课堂教学。
“专题式问题链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推行,在增强教学内容整体性、提高教学清晰度的同时,增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可感度。徐春艳老师在她的课堂上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把教材上理论性的概念转化为趣味性的问题,使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由入脑向入心跃升,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由认知向践行跃升,强化了思政课教书育人的效能。
教学技术上,移动“互联”提效率
我们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力求发挥移动互联的技术优势,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新媒体新技术的融合。目前,全校已有近六成的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智慧课堂”教学软件平台辅助教学。在荣枢老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上,同学们用智慧课堂发布“弹幕”,发表自己对于老师提问的答案,课堂氛围生动活泼,同学们兴趣盎然。
运用移动互联技术辅助思政课课堂教学,并不冲击作为课堂教学主干部分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课、课堂讨论等传统要素,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目的在于快速高效地实现课堂考勤、资源推送、教学互动、成绩管理、师生联络。技术手段的有效运用,提升了课堂互动、考试考核和教学管理的效率,让学生能够更深度地参与课堂教学,提升了学生对于思政课的获得感,也增强了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教学形式上,多元“并联”显效应
张瑞堂、柳红霞两名教师同台讲课
一位同学正在讲台上兴致勃勃地展示自己的PPT—从5G引领看中国崛起。“技术的质的突破,推动新时代的到来”“中国的5G,最终也会是全世界的5G”…展示结束后,柳红霞老师点评:“这位同学思路清晰,表达连贯,向我们介绍了5G技术的发展现状。”“而且,他还将科技与人文结合,使讲解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张瑞堂老师说到。两位任课老师无缝衔接,默契配合,从多个角度对党中央相关政策进行解读,同学们受益匪浅。这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双师示范课的上课场景。双师课即两位老师一同授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项教学创新,同样的创新还有许多。
我们鼓励和引导教师基于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经验积累、着眼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的具体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探索适合的教学方法。目前,思政课课堂教学中试点并逐步推广的教学形式有“概论课一本通教学”、“基础课学生局部翻转教学”、“示范课堂双师辅导课堂教学”、“课堂讲授+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形策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初步形成了多元的教学形式并行不悖、联合生效的良好局面。
考试考核上,知行“关联”明效用
一学期结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课堂上,同学们穿起民国装束,在近现代史历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重新演绎重大历史事件,同学们作为评委在台下一一亮分,这是马院多样考核方式改革的一项创新探索。
我们秉承“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以“过程考核重知行”为基本思路,持续探索思政课考试考核的新模式,通过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推动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优化学习方法。一方面,保留传统型的考试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期末统一闭卷考试,另一方面,优化开放性的考核形式,除《原理》课外,其它课程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设计出诸如“平时成绩百分百、期末口试、小论文考核”等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这样,学生能拥有更为宽松的知识学习空间和更为多元的能力展示平台,从而更为全面和系统地考核学生的学习状况。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不可替代的关键课程,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学院多举措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生动性、趣味性,办好思政课,我们一直在行动!(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