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记者 陈佳琪 学生通讯员 韩梦倩 刘静妍
日前,备受期待的第九届钱学森城市学金奖评选活动结果揭晓。公管学院石智雷教授凭借其专著《中国农村地区的家庭禀赋与迁移劳动力回流》及其在城乡人口迁移方面的开拓性贡献,荣获本届钱学森城市学金奖。
“天上掉下来个‘钱学森金奖’”
对于获得钱学森金奖这件事,作为80后的石智雷教授笑着说:“不曾想,天上真会掉馅饼!”钱学森城市学金奖,简称钱学森金奖,奖金20万人民币,因两院院士钱学森先生是城市学的倡导者而得名。该奖项自2011年开始评选,至今已有九届,是目前城市学领域最具权威性奖项。
参评作品经作者自行投稿和专家在全国范围内海选推荐产生,经匿名通讯评审、专家组投票和钱学森城市学金奖终评等环节,最终确定获奖名单。石智雷的获奖作品是专家海选推荐的。“没有写申请,不用填表,不用较劲脑子的想创新点,被组委会在全国海选、经五轮评审获奖。接到通知我获奖的电话时,自己一头雾水,不敢相信还有这样天上掉馅饼的事情。”石智雷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钱学森城市学金奖评审委员会“阵容强大”:除致力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潘云鹤院士担纲评委会主席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中共杭州市委原书记、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顾问王国平,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等担任评审委员会副主席。王巍、史金波等多位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周大鸣等权威专家也均出现在评委会名单之上。
熟悉石智雷教授的人都认为,他获得金奖,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是学术界对他学术研究成果的高度认可,也是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与区域经济学科研团队的极大肯定。
“更好的论文总是下一篇”
石教授的办公室,三面墙壁都放满了书,窗台的绿植郁郁葱葱,墙上的白板写着和学生讨论的计量方程。这里是他博览群书、潜心治学的乐土。“无论工作日还是双休日,石教授都要到晚上十点才回去”,石教授所指导的18级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刘思辰回忆道。
很多人觉得石老师太拼,他自己却觉得工作生活很惬意。学术研究是他志趣所在,是毕生的事业,“于我个人而言,做学问是一件让我十分享受的事。”石教授说,在办公室这方寸之地,空间虽小,却觉得自己是在跟各个时代、各个领域的前辈、大师、学者们对话交流,走进他们的思想,产生心灵的共鸣,激发自己的奇思妙想,扩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向前走。
他认为,做学问是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更好的论文总是下一篇。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而非“现象观察”。一个好问题往往比正确的答案更加重要。“从问题出发,进入某一个话题,经过大量经典阅读,视野不断拓展,思考不断加深,写完一篇又马不停蹄地做第二篇,我总是期待更好的,再好的。”这位80后学者的学术履历十分耀眼:在《管理世界》《社会学研究》等CSSCI期刊收录90多篇,SSCI期刊4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20多篇;出版《中国农村地区的家庭禀赋与迁移劳动力回流》《中国农民的社会保护与市民化》《城市化改造传统农民》《移民、贫困与发展》等专著6部。他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壹学者和百度学术评为2015年度中国人文社科最具影响力青年学者。
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状态、是对生命的拓展,这是石智雷教授对学术的理解。
“好的研究一定是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作为经验研究的学者,石智雷对现实世界保持着最原始的敬畏。“理论来源于实践,终将回归现实世界,指导实践”,当谈到本次获奖专著《中国农村地区的家庭禀赋与迁移劳动力回流》的创作经历时,石智雷这样说道。他向我们介绍,他每年都会带着学生做调研,基本走遍了湖北的每一个县,用脚丈量城市与农村,用心体悟每一个地方。“湖北已经是我的第二故乡!”立足实践,敢想敢做,当学界的目光都集中在农民工市民化话题时,石智雷早在2007年就开始对农村迁移劳动力回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反思,历时五年,经过无数次的田野调查,结合理论积累,最终写成《中国农村地区的家庭禀赋与迁移劳动力回流》一书。
石智雷认为,学术研究绝不是高高在上的空谈,好的研究一定是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最终决定一项学术研究好坏的,是我们对现实问题的逻辑思考和洞见。”科学知识的增长依赖理论的建构和经验证据的积累。没有好的理论,我们积累的只是资料而不是知识。石智雷给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科学是由事实组成的,就像房屋是石头砌成的,采集石头很重要;但是事实的累积并不等于科学,就像一堆石头不等于房屋一样。”因此,科学的研究要完成两个论证:理论论证和经验论证。既需要多读经典,积累理论,也需要进行参与式的访谈和调研,获取一手数据资料,二者缺一不可。
“我认为在中国做研究,经济学也好,社会学也好,都要有一个本土化的视角,要考虑国家、民族和时代的具体特征”。石教授的研究是中国化的研究,而非一般化的研究;是扎根现实的研究,而非浮于表面的研究。同时,他的研究成果与我国重视“三农”问题、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政策相契合,为我国促进乡村振兴,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科研成果做成大型教学案例
马克斯·韦伯在《以学术为业》中说:“每一位受着感情的驱策,想要从事学术的年轻人,必须认识到他面前任务的两重性。他不但必须具备学者的资格,还得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两者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事情。一个人可以是一名杰出学者,同时却是个糟糕透顶的教师。”如何同时做好“学者”和“师者”,石智雷给出了他的答案:将学术融入教学,科研和教学相结合。
他目前在教学中正尝试“立体课堂”教学模式,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做成大型教学案例,用生动的案例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在案例中学习知识,锻炼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仅是解惑和授业,更是传道。
上过他的课的学生反映,石老师的课用他自己实地调研的成果做案例串联知识点,盘活了课堂,让人觉得课堂是有生命的,可以从一个主干不断延伸,引发思考和兴趣,而不是干巴巴的知识点。在石智雷这里,学术与教学不是割裂的,而是共融互通的关系。石智雷说:“作为老师,学术研究的终点不是发表论文,更不是教师自己评完职称就结束了,是要最终回馈给学生,让他们比自己站得更高。”目前在石智雷所指导毕业的8名研究生中,有4名获得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每一位学生都有C刊论文发表。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