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沉痛悼念“中国财政理论研究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梁尚敏教授

来源:新闻网发布时间:2019-06-04 字体:

中国共产党党员,我国著名财政经济学家、教育家,“中国财政理论研究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我校财政税务学院梁尚敏教授,因病于2019年6月4日上午10时08分在武昌去世,享年91岁。让我们一同走近梁尚敏教授,追寻他的人生足迹。

梁尚敏教授曾任中南财经大学财政金融系主任、财税研究所所长,武汉市第八届人大代表、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财政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17年4月,因为其对我国财政基础理论和财政学科发展的突出贡献,中国财政学会授予他“中国财政理论研究终身成就奖”。

梁尚敏教授是我国著名财政经济学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对社会总财力分配的综合财政理论思想,是2014年新预算法中全口径预算管理体系的雏形。他是知行合一的教育家,首创“本科生导师制”,强调通识教育和实践调研。他还是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杨灿明、原武汉大学副校长吴俊培等校领导的老师。

一、理论实践合一的财政学大家

1928年10月,梁尚敏出生在湖南涟源,1940-1946年就读于历史悠久的湖南长郡中学初中、高中,由于学习刻苦用功,毕业时,校长鲁立刚先生为之题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947- 1951年在天津南开大学经济系、财政系攻读本科,由于成绩优异,综合素质高,大学四年级时,中国人民大学财政学苏联专家正在全国范围搜寻最优秀的学生,梁尚敏综合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以及曾在中央报刊上发表多篇文章的经历,吸引了苏联专家的目光,被选为中国人民大学免试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78年调入湖北财经学院(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历任财政金融系财政教研室主任、财政金融系主任、财税研究所所长、中央财政管理干部学院特聘教授,长期从事财政理论研究;1995年退休后,到北京中央财政管理干部学院任教授,前后12年,继续发挥余热,为国家培养了大量财税干部。

梁尚敏教授财政学理论功底极为深厚。他的每一篇论文或研究报告,不仅具有恢弘的理论视角,而且还有着高屋建瓴般的政策前瞻性,借用我校已故的《西方财政学》老前辈彭澄教授的评价,梁尚敏教授的文章“具有社论般的气魄”,不愧为“大学者”。

在求学和任教的过程中,梁尚敏教授也经历过一些坎坷,上过山,下过乡,还被打过右派,但他从没被困难打倒,相反,他从不放弃学习,对财政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探索和创新,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财政学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是当代中国财政理论界颇有建树和影响的财政学家之一,提出了著名的“五论”、“五化”体系。“五论”是分配过程论、分配机制论、分配体系论、分配均衡论和分配模式论;“五化”是分配的社会化、分配的一体化、分配的区域化、分配的综合化和分配的规范化。梁尚敏教授的很多学术观点入选《古今中外名人论财政》(李树义、李继纯,1999),被誉为“十年来财政理论界主流派代表人物之一”(《湖北省社会科学界名人》第1卷,1992年)。

梁尚敏教授完成《宏观财政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市场经济中的财政问题研究》等专著5部,主编《财政学》《区域财政经济学》等教材15部,主编《中国非税收入的理论与实践》《减轻农民负担对策论》等专题著作6部,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论文和著作多次获全国财政学会、财政部、湖北省一、二、三等奖。

二、财政学科建设的先驱者

梁尚敏教授1960年赴四川大凉山深度贫困区一干就是18年,1978年调湖北财经学院工作,成为学校财政学科发展的重要奠基人。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高等教育还处于文革后的拨乱反正时期,当时许多的校长和院长恐怕连“学科建设”为何物,都说不太清楚。而梁尚敏教授不仅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清醒者、明白人,更是学校乃至全国财政学科建设的开拓者。

梁尚敏教授在其任上主要抓了四项基础性的重大学科建设。一是选定了学校学科建设的四个方向,即财政理论研究、地方税收研究、中国财税史研究和外国财政研究。其中,地方财税研究和中国财税史研究至今仍然是学校财政学科的特色领域;二是提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人才强系”战略,培养、汇聚了一支以研究生学历为主体的青年教师队伍,并在不长的时间里实现了与工农兵学员师资主体的“新陈代谢”。三是迅速选拔、启用了一批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和教研室骨干,如吴俊培、於鼎臣、樊丽明、王子林、杨灿明、陈志勇、刘京焕、庞凤喜、叶青、梁友平、蒋晓慧、邵培德等。四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式学科建设战略,并利用系级创收资金,支持学术研究,鼓励多出成果,扩大对外交流,使得一批基础理论扎实、了解财税工作实际、具有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的青年教师,开始在全国财税学术届崭露头角。

2002年,我校与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的财政学科点一起,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首批财政学重点学科。在这份含金量极高的荣耀中,不知凝结着梁尚敏教授多少辛勤的汗水、心血和智慧。

在改革开放之初、“孔雀东南飞”的那个年代,高校学科建设的一大难点,是如何凝聚队伍、留住人才。为此,梁尚敏教授可谓操碎了心。

为了培养青年骨干教师,他竭尽全力打造多种事业平台,创造各种培养机遇。为了留住青年骨干教师,他以慈父般的爱心和责任感,关心着青年教师的疾苦,切实为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那些曾经在学校财税系工作、学习过的老师们和同学们,为什么在30年后的今天依然对梁尚敏教授怀有如此深深的感念和敬重之情?那是因为在学习、工作、生活最为艰难、最需要帮助的日子里,梁老曾经用他那慈父般的爱心温暖过众多师生!

三、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者

梁尚敏教授读书、写作极为勤奋,也十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这既是梁尚敏教授耕耘于财政学科数十年的办学特色之一,也是他培养学生和青年教师的“真经法宝”,即“请进来、走出去、沉到底”。

“请进来”,就是把财政学科领域的大家、名家请到院系做报告、开讲座,以拓宽学生们的理论视野。在改革开放初期的那些年里,学生就能在校园里领略许毅、陈共、王传伦、邓子基、叶振鵬、王亘坚等老一辈财政学者的学术风采。

“走出去”,即带领、指导、帮助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走出校园、走入实践、调查研究,锻炼综合能力。在调研过程中,他硬是手把手的指导学生如何制定调研计划和深入调研单位,怎样发现调研问题和获取一手资料,以及如何撰写形成调研报告。

所谓“沉到底”,就是有计划的将那些具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选送到财税基层一线,进行挂职锻炼,全面培养他们的理论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譬如,他曾安排杨灿明、庞凤喜分别到黄石市财政局和荆门市财政局挂职担任办公室副主任;安排丁国光、邵培德、李景友到县区基层财政局挂职锻炼……

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综合能力强、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学生,一直是梁尚敏教授主政财政金融系(财税系)时期所要追求的办学目标。在恢复高考后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受“苏联模式”影响较大,过度突出专才教育,忽视综合能力培养,导致专业设置过细、课程内容重复和学生选择权过小,因而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个时候,财金系下辖的财政学和金融学两大专业,同样存在上述问题。

1987年,梁尚敏教授等系领导在广泛听取意见和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决定按照“财金通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改革。改革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对财金系88级招录的新生在第一、二学年不划分具体专业,而是按照“大财金”口径,制定和执行统一的通才培养方案;二是在全系范围内推行“教师选课、学生选教”的竞争式“挂牌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三是第二学年结束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财金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情况、个人爱好和特点,以及未来就业方向的偏好,在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正式申请选读财政专业或者是金融专业,并在第三、四学年实施分专业教学计划。

在总结88级“大财金”专业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财金系对89级继续进行改革试点,其改革成效也不断显现。

在教学改革探索中,梁尚敏教授还十分重视教书育人工作。他不仅在培养研究生的实践中,身体力行,意义更为重大的一项探索是,他还大力推行内部教育教学机制改革,在全国高校系统率先试行了本科生“导师制”,把教书育人的责任真正落实到了教研室和每一个教师身上。

四、廉洁奉公的当家人

在上世纪80年代,梁尚敏教授长期担任财税系“一把手”。然而,作为学者,他从不搞“武大郎开店”,作为行政首长,他没有谋求过一丝的特殊利益。有几件印象深刻的“小事”:《财经大辞典》编撰出版后,他作为财税篇的主编,一分钱稿费也不多拿,并要求尽可能多的把稿费分配给一线参编教师;那些年,系里办班创收的资金量还是比较大的,但梁尚敏教授从未报销过一张个人单据;在研究确定创收分配方案的会议上,他明确提出,收入分配必须向教学任务重、科研成果多、管理业绩突出的一线青年教职工倾斜,自己和其他系领导只能拿中位奖,不能拿一等奖。

不论是在财税理论界还是在实务界,梁尚敏都有着巨大的学术影响力和人格魅力。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一心想着教职工。梁尚敏教授以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着一个中国知识分子、一位中国著名财政学家的至尊信仰、宽广胸怀和高尚人格。

先生毕生为人谦逊、治学严谨;勤奋务实、勇于创新;豁达开朗、热情奔放;诲人不倦、笔耕不止……

先生为人、为事、为师、为学,都堪称我辈楷模。

先生精神千古!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