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丝路泉踪“一带一路”货币展献礼校庆

来源:校报学通社发布时间:2018-10-25 字体:

新闻网讯(通讯员 乐毅 学生记者 孙世豪 学生通讯员 徐庆国 叶莎莎)10月24日上午,我校与中国银行湖北省分行合作主办的丝路泉踪“一带一路”货币展在南湖校区图书馆二楼大厅拉开帷幕展览共展出“一带一路”沿线70余国的古今货币,有中原的五铢钱、开元通宝,东罗马帝国的金币,有“钱币上的万神殿”美誉的贵霜钱币……这些精美的钱币,正是丝绸之路上商品贸易繁盛的见证者。这些珍贵货币的来源,除了中南大中国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的馆藏外,还来自于中国银行湖北省分行以及个人藏家的捐赠,中国钱币博物馆的出借。

  

  

  

中国银行湖北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葛春尧,副行长马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分行行长杨晓华一行来到我校参加展览开幕式我校党委书记栾永玉,校长、中国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馆长杨灿明,总会计师王建鸿,校长助理邹秉国出席开幕式。仪式由邹秉国主持。

  

讲解机器人小爱率先开场,幽默的话语和渊博的知识赢得全场一致好评。葛春尧简要介绍了丝路泉踪“一带一路”货币展,高度概括了中国银行与我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义务和责任。本次展览展示了“一带一路”沿线的风貌内涵,更展示了近年来中国银行和我校响应国家发展战略在“一带一路”各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建树和文化交流成果,呈现了丰富多彩的银校合作交流形式。

  

杨灿明在致辞中向长期以来支持学校教育事业与文博事业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学校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和特色,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构建,在人才培养,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本次展览主要展示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货币历史,当代“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与现实,中国银行服务“一带一路”和国际化发展成就,以及我校开放办学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应成果。“举办货币展是新时期银校合作新模式的有益探索,是为我校70周年华诞的精心献礼。

  

葛春尧代表中国银行湖北省分行向学校捐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及中国银行56家海外分支机构所在国家现行流通货币共108个国家708枚,栾永玉代表学校为中行湖北省分行颁发捐赠证书。葛春尧、马强、杨晓华、栾永玉、杨灿明、王建鸿上台共同为展览揭幕。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嘉宾跟随学生讲解员体验参观由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货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货币、新时代“一带一路”的金融业、中南大的丝路智慧与办学成就五个货币展单元,系统全面认识和理解货币发展脉络。

  值得一提的是,我校中国货币金融历史博物馆建馆以来,90%以上的藏品出自于收藏家郑开顺,他也是博物馆的终身名誉馆长。为支持此次“一带一路”货币展,今年郑开顺先生专程来校,捐赠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珍贵货币实物70余件以及西域丝路古钱币66郑开顺此次捐赠的货币不乏稀世珍品:如古丝绸之路上的龟兹五铢、及铭文为“半朱”江户末期孝明天皇文久三年(1863年,清同治二年)铸于萨摩津岛(即今鹿儿岛)藩的琉球通宝,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钱币遗珍,还有十几枚日本贸易银元、法属安南银币等海丝货币及其他珍贵货币,更有世界上最早的贵金属货币——战国时期楚国的黄金货币郢爰等珍贵藏品。   

据了解,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是以汉代张骞通西域起,到了隋唐时期,随着国力的日益强盛,丝路往来也日益频繁,中原货币与外国货币在丝绸之路上相互流通,这些精美的钱币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海上丝绸之路起源于秦汉,发展于隋唐,在宋元时期达到鼎盛,并延续到明清,其中,宋王朝铸造精美的圆形方孔钱大量流向国外,显示了宋朝海上丝路的空前繁盛;而明清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银元贸易,既反映了中国大明、大清王朝的强盛时期,也记录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屈辱历史。展出的“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现代纸币,则反映了“一带一路”大家庭的政治、风土、信仰等内涵,展现了沿线的经贸往来,可谓是当代世界多元文化的“万花筒”。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