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量烛”答疑团队八年义务辅导学生

来源:楚天都市报发布时间:2018-09-11 字体:

据楚天都市报报道:


中南大有群热心数学老师 坚持不让学生不懂的问题过夜

“量烛”答疑团队八年义务辅导学生


    7日,2018“寻访荆楚好老师”评选结果出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量烛”答疑团队荣获“荆楚好老师”荣誉称号。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团队?何以成为本年度唯一入选的教师团队?楚天都市报记者日前进行了深入采访。

    1 “路灯下的课堂”已经坚持8年

    4日下课后,中南大统计与数学学院大学数学教研中心副主任杜薇薇,坐在办公室里安排一份特殊的课表——该校30名“量烛”答疑团队成员本学期的上课表。说它特殊,是因上课时间均在课外,且老师没有课酬。
    这个团队从成立至今已有8年,义务上课的老师也由最初的9人,壮大为本学期的30人。
    课表的拟定者杜薇薇,是答疑团队初创成员之一。“初创成员除了个别老师因退休退出外,其他老师都一直在义务坚持,如今全中心30名老师都加入了答疑团队。”
    杜薇薇介绍,2010年,在一次师生恳谈会上,学生反映数学课堂教学和解答时间有限,课后习题有难度,希望学校开辟第二课堂。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答疑团队应运而生。

  “没有课酬,老师们都是自愿加入。”数统学院大学数学教研中心主任熊波说,加入答疑团队的老师的想法其实很朴素——不让学生的问题过夜,而他们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熊波说,答疑一般安排在晚6点半至8点半,但学生问题多,拖堂是常态。“一次杜薇薇老师为学生答疑,直到教学楼关门,一位学生的疑问还没解决完,两人就来到外面的长椅上,借着路灯继续答疑。”

    2 团队累计为学生答疑超2000学时

    答疑团队创立8年来,经历了一个成长、规范的过程。
    创立之初,不知道每次需要安排几位教师,也不清楚来参加答疑的学生提问哪门课的问题,更不知道9个人的团队能否解答几千名大学生的疑问。
    怀着忐忑的心情,老师们将值班表挂在了校园网上,大家上完课后向学生“广告”一下。就这样,周四晚上一位教师、一张纸、一支笔,答疑在文波楼办公室开始了。
    越来越多的学生知道了答疑团队后,现有的规模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了。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答疑地点从办公室搬到了两间专用教室里。
    第一年,因为条件限制,答疑团队只开展了10次活动。从2012年开始,答疑活动扩大到每学年45次,还有专门的答疑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后台有学生志愿者负责收集学生问题,老师解答完毕后,志愿者会将答案传至各答疑平台。
    据统计,8年来,答疑团队共为学生答疑640次左右,累计超过2000个学

时。师生们今年才给这支朴实到没有名字的团队取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名字:量烛答疑团队。

    3 学生们的进步就是最好的回报

    虽然“量烛”答疑团队进行了人员补充,答疑课时也一再增加,但难奈“生意”太好,答疑老师被学生围个里外三层不得脱身的情景并不鲜见。
    有些老师刚下课还来不及吃饭,就要赶去教室答疑,有的老师则将晚饭带到教室,在给学生解答的空隙填肚子。
    “有时没办法,还带着孩子给学生答疑。”答疑团队成员、数统学院大学数学教研中心主任熊波说,答疑活动占用了教师的私人时间,像她一样需要兼顾家庭的教师只好将孩子带在身边。
    胡坤老师加入团队4年时间,多次在答疑课表安排之外的时间救场。2015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团队微信群里突然有条消息,“文津311‘生意’火爆,有人来帮忙吗?”胡坤和几名住在首义校区的同事纷纷响应,他们一直答疑到晚上10点多才离开。
    “离开教室时,我们几个突然觉得很有成就感,当时还激动地发了一条朋友圈。”胡坤说,“我们的目的就是解决同学们的学习困难,并没有考虑过回

报,或者说同学们能有进步就是最好的回报。”

    4 答疑也是自己二次求学

    答疑不比上课,没了讲台与课桌的距离,师生一对一、面对面。有时,学生抛出的问题也会把老师问住,这时,没有为师者讳,有的是双方真诚的探讨。
    答疑团队老师胡坤说,作为刚毕业的青年老师,自己在备课时可能并不是特别完美,通过答疑让他修补了知识的漏洞。“学生们从各个方面提出问题,初期还碰到过回答不上来的情况,此时我会请学生留下联系方式,回来再查阅资料反馈答案,自己在这样不断地思考中加深了理解。”
    熊波主任也被学生“坑”过。有次答疑时他被一道题卡了壳,五六分钟都没做出来,回家一查,发现是题干有误根本没法解。“不管怎样,每一道题我们都会给学生一个答复。”熊波说,面对一些疑难问题,大家会把题目发到答疑团队的群中,大家共同探讨。
    “部分年轻老师第一次答疑都很忐忑,他们总是担心挂黑板,因此会做很多准备功夫,比如会先将书后练习全部做一遍,还会买来考研的复习全书,看解题技巧。一次两小时的答疑,年轻老师会提前半个月开始准备。”熊波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注会1702班学生杨正勋,对于答疑团队的帮助感激于心。他说,有一次他就一个知识点询问熊波老师,熊波老师第一遍给了讲解他没理解,熊波又耐心地给他讲解了两遍,直到他彻底理解。“遇到这样细致耐心的老师,让我这样的笨学生如沐春风,对学习更有激情了。”杨正勋说。

http://ctdsb.cnhubei.com/ctdsb/20180909/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