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深圳科创委就科技悬赏奖专程来校求教曾婧婧副教授

来源:公共管理学院发布时间:2017-01-06 字体:

新闻网讯  201714日,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副主任黄臻、先进制造科技处处长沙新华、技术转移促进中心主任闫莉、技术转移促进中心服务部部长戴仲群一行四人从深圳赴武汉专程向我校公共管理学院曾婧婧副教授请教有关“科技悬赏奖”的相关问题。

 

  

据曾婧婧副教授回忆,201612月底,她接到了深圳市技术转移促进中心服务部戴仲群部长的电话,对方称深圳市打算设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悬赏奖”,他们通过深圳大学数据库搜索到目前国内做“科技悬赏奖”最为权威的曾婧婧副教授及其团队,对方又通过其平行单位武汉市科技局辗转联系此次访问计划。

黄臻等介绍,深圳市希望借“科技悬赏奖”之力,吸引高端人才,进一步确立深圳在全国创新城市中的领头羊地位。对方就科技悬赏的本质、运行、以及设立科技悬赏奖的关键核心问题向曾婧婧副教授进行了咨询,并达成了后续咨询合作意向。

曾婧婧副教授认为,科研资助的方式很多,最常见的就是以科研立项的方式,采用科学基金对学者进行资助,然而,现行国家科研资助仍带有一订计划色彩:由政府部门确定重大选项,再由大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申请,通过评审立项,经过数年努力,发论文、获专利,完成结题,但在这一过程中,立项的题目并非来自产业的真实需求,完成者也没有产业化的愿望。同时,以支持基础研究为主的科学基金制也存在一些问题:课题严进宽出、申请存在门槛、同行评议对“非共识项目”的谨慎保留等。

为完善国家科研资助体系,曾婧婧副教授提出构建以需求导向的政府资助型科技悬赏制。科技悬赏制是指为解决某一特定领域的难题,而专门征集科技创新成果的一种非周期竞争性科技奖励安排。

据曾婧婧副教授研究,科技悬赏制具有以下优点:需求导向(问题解决)创新,申请入口向全社会开放、结果导向评审、唯成果兑奖、目标管理及出口竞争,这些优点恰可以解决我国现行科研资助体系的部分问题。国际上,科技悬赏制作为政府科研资助的重要手段,已有300多年历史,从1714年英国政府设立的第一个科技悬赏奖—经度奖(British Longitude Prize),到目前美国国防部、能源部相继设立的机场技术安全奖(Prize for Faster Airport Security Technology)、可佩戴能源奖(Wearable Power Prize)等,已有美、英、法、德等十余个国家先后设立了百余项影响重大的科技悬赏奖,极大的促进了科技创新,并提升了政府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科技悬赏奖这种不设门槛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可以汇集不同知识领域的人才,曾婧婧副教授认为,当某一领域的科学知识应用到另一领域时,创新就诞生了。曾婧婧副教授说:“创新来自怀有不同视角的人与某个难题的碰撞。不过以前很少有一种机制使这种碰撞系统化。幸运的是,悬赏奖励提供了这样一种机制。”

曾婧婧副教授一直从事有关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方面的研究,早在5年前就关注到国外政府对于科研的资助除了采用传统的科学基金制外,更采取了“inducement prize”这一形式,曾婧婧副教授将其翻译为“科技悬赏奖”,并首次对其概念、应用边界、制度架构、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相关文章发表在《科研管理》、《科学学研究》、《中国科技论坛》、《科技进步与对策》、《科学管理研究》、《科技管理研究》等权威核心期刊上,并被《新华文摘》转载。围绕着这一主题,曾婧婧副教授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一等资助、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湖北省社科基金以及湖北省软科学项目等国家以及省部级课题。

深圳市有关政府能深入内地,找到我校的学者,也绝非偶然。一方面,深圳市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改革的排头兵、创新的排头兵,更是务实的排头兵,深圳市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等支柱产业增加值占GDP63%,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一直以来都对创新保持的敏锐的嗅觉;另一方面,“科技悬赏奖”,唯成果兑奖,把奖金颁发给最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案,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的发挥人们的智力潜能,最大程度的促进科技创新、以及为最迫切的问题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也正是切合了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愿景。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认为,我校曾婧婧副教授等学者扎实的学术功底,以及发现新问题的敏锐洞察力,体现了社科专家学者的学术成果为社会服务的终极目标。

曾婧婧,女,汉族,中共党员,生于198310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主持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博士后一等资助项目、科技部委托课题、湖北省社科、湖北省软科学项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课题等省部级项目6项,主持武汉市软科学课题、湖北省教育厅课题等厅局级及其他课题10余项;出版《中国府际科技治理研究》(个人专著)1部,合著《公共组织理论》1部;在《科研管理》、《科学学研究》、《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中国行政管理》、《国外理论动态》、《中国科技论坛》、《科技进步与对策》、《科学管理研究》、《科技管理研究》等期刊以独撰或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C刊论文24篇(2篇被《新华文摘》转载,1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曾赴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韩国国立首尔大学、法国巴黎高等研究实验学院等海外名校进行合作研究,并多次赴美国、法国、日本、韩国、斯里兰卡等国出席国际学术会议。2016年,获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七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