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杨灿明教授: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来源:财政税务学院发布时间:2016-11-15 字体:

新闻网讯(通讯员 皮海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杨灿明教授30年的从教生涯中,始终坚守“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严谨治学态度,心系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疾苦,潜心钻研,笔耕不辍,取得了显著科研成就,在学术界赢得了很高声誉,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与吴俊培、许建国教授一道被称为我国财政学界的“三驾马车”,为我校财政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求学治学篇:“上错花轿嫁对郎”,勤勉治学,终成财税大家

杨教授年轻时是位文学青年,高考前半年,才从理科转学文科。他从小就十分喜欢看文学名著和文学刊物。不到1个月,这位转到文科班的理科生,硬是把历史、地理两本书都背了下来。1979年高考填报志愿时,他信心满满地把第一、第二志愿填报了名校的中文系,但最后阴差阳错被录取到了第三志愿湖北财经学院(即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学专业,与自己喜爱的中文专业失之交臂。大一到大三上学期,课余时间他基本上是看小说、写小说,看诗歌、写诗歌。但每一篇寄出去的文学稿件都被无情退回,终于有一天,他烧掉了所有的稿子,全心回归专业,并且一不做,二不休,通读《资本论》,报考财政学专业研究生。

杨教授攻读硕士研究生时,师从著名财政学家梁尚敏教授,梁教授的言传身教对学子时期的杨灿明走上学术研究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梁教授在人才培养方面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把读书与思考、调研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既强调扎实的功底,又注重学以致用,杨教授读研时期的第一项科研成果便是1984年到襄樊搞调研而写的调研报告,随后,1985年先后在《广西财政》发表了关于南宁市财源建设的调查报告,在《湖北财经学院学报》发表了学术论文“财政分配的系统控制理论初探”,从此,杨教授便对做学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头扎进学术研究的海洋,博览群书,熟读经典,尽情汲取前人研究的思想精华;深入实地调研,获得科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反复斟酌,仔细推敲,产出了一大批质量高、影响大的学术成果。

杨教授攻读博士研究生时,师从被尊为“中国市场营销第一人”的著名学者彭星闾教授,彭老一生坚守的“堂堂正正做人,开拓创新治学”的价值观念成了杨教授治学路上的指路明灯。彭老强调“立人先立德,成才先成人”,提出师生要“静、净、进”,即干净、安静、进取,做到创新力与控制力统一。特别强调高层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提出要以宋代大儒张载的“四为”思想作为努力方向,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倡导学生们作一个对社会具有感恩和奉献精神的高层次人才。在彭老的教导下,杨教授将政府与市场两个主体紧密结合起来,写出了高质量的博士论文《市场结构与政府经济行为》,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以此为基础形成的著作《市场结构与政府经济行为》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994-1998年)三等奖。此后,杨教授成为了学术研究海洋中的游泳健将,恣意遨游,尽情享受钻研学术带来的乐趣,学术成果实现了质的飞跃,产生了大量高层次科研成果,奠定了自己在财政学界的崇高地位。1997年以来,杨教授共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1项、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财政部、科技部及湖北省科技厅、财政厅等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专著、译著、教材近20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近20项科研、教学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其中,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0余项;杨教授撰写的调研报告受到财政部、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多次获原湖北省省委书记李鸿忠等领导批示,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对我国财政改革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于如何治学,杨教授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做学问取决于对时间维、空间维和人类思维这三个维度的把握。就时间维来说,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演进,有着丰富的史料供我们研究与参考。通过对人类历史的研究,对社会发展轨迹的探寻,我们会思考很多规律性的问题,学到很多的知识,激发很多的灵感。对于空间维,世界上有两百多个国家和两千多个民族,几乎每个民族又都有自己的语言与文明,这也对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空间。然而在这三个维度中,人类的思维对学问的研究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这是因为,时间维代表着历史,就目前来看,我们不太可能去亲历过去,我们使用的信息主要是依靠间接的史料及对文物的研究获得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对这些信息的可靠性产生质疑。同理,空间维代表着整个世界,由于我们的经历是有限的,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大部分同样是间接的,因此我们同样可以质疑其可靠性。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读万卷书”,最大可能地获取各种间接知识;另一方面,“行万里路”,尽可能地去经历和了解真实的世界。但要超越已有的理论与实践,最终还得通过自己对“时间信息”与“空间信息”的鉴别、判断与思考,经过加工与整理,形成自己的思想与成果,即我们所说的“学问”。

杨教授在财政学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方面的卓著贡献,使他在财政学界和政府实际部门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杨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湖北省宣传文化战线首批“五个一批”人才人选。现兼任教育部财政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财政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税务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黄石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黄冈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财贸经济》编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主编等学术职务和社会职务。


学科建设篇:“百花齐放春满园”,以上率下,铸就学科辉煌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杨教授在做好学问的同时,将更多的精力花在学术团队建设和学科平台建设上。自2000年接手负责我校财政学学科以来,杨教授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带领学科点同仁不断开创学科建设的新局面。为建设“高起点、年轻化、国际化”师资队伍,提高师资队伍实力,注重“引”“培”结合。从海外和“985”高校引进应届优秀博士生充实教师队伍,改善队伍结构。采取“面向实践、面向国际”的师资队伍培养计划。选派青年教师到财税部门挂职锻炼,提高财税业务能力,深化对财税改革的认识,并针对地方财税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更好地开展学术研究;不断拓宽国际(境外)交流渠道,鼓励中青年教师到国外进行留学、访学和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经过多年努力,已形成一支学历、职称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已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为增强学科科研实力,通过经常举办学术讲坛、学术研讨会等形式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发挥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的引领作用,在申报高层次研究课题和开展学术研究中凝聚中青年学术人才,形成团队优势;不断完善科研奖励制度,激励教师们产出优秀科研成果;鼓励教师走出去,携研究成果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研讨会;注重学科平台建设,成功申报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财政与发展研究中心,先后设立“中国政府采购研究所”、“中国收入分配研究中心”等学术平台,积极开展相关学术活动。在杨教授的带领下,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我校财政学科于1997年被批准为财政部部属院校首批重点学科;200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4年《财政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6年,财政学荣膺中国大学经济学专业A++级;2007年财政学专业被批准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财政学教学团队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2013年,《财政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14年,《生活中的财政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同年,财政学专业获国家级本科教学“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立项。


人才培养篇:“传道授业解惑”,千锤百炼,育得桃李满天下

对于人才培养,杨教授认为,育人首先在于教人如何做人,其次才是教人如何做学问,注重健全人格的培养、专业功底的打造和研究方法的锤炼。注重家国情怀的培养,要求学生“学在中南、心怀天下”,应心怀家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培养中南大精神,践行中南大校训;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注重学习,丰富自我。培养造就出一批高素质人才,一些人成长为国家省部级、厅局级领导干部,一些人成长为著名专家学者,一些人成长为成功的实业家,大量的成长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的业务骨干。由他培养的2002届博士研究生黄明的博士学位论文《政府预算行为效率研究》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2004届博士研究生廖楚晖的博士学位论文《政府教育支出的经济分析》获第二届“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2005届博士研究生胡洪曙博士论文《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分析与改革路径研究》荣获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6届博士研究生孙群力以博士论文形成的专著《地方政府规模及其收敛性研究》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009年),2006届博士研究生宋友春博士学位《政府预算约束性研究》获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7届博士研究生王瑛博士学位论文《财政监督信息披露研究》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2004届硕士研究生赵福军的硕士学位论文《经济增长中的最优财政支出结构研究》获湖北省优秀硕士论文奖;2012届硕士研究生赵颖的硕士论文《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流动性的比较分析》获湖北省优秀硕士论文奖;2004届本科毕业生王珏的学位论文《从积极到稳健——我国财政政策的回顾与展望》获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一等奖。


生活篇:“采菊东篱下”,兴趣高雅,留得清气满乾坤

治学之余,杨教授爱好书法、绘画、摄影。行、草、楷样样精通,尤善行草。学校成立“留学生书法工作室”,为留学生开设书法课,杨教授亲自为他们授课,从最基本的横、撇、竖、捺教起,吸引了一批留学生长期坚持书法练习与创作,成为学校留学生培养的一大特色。杨教授把这些爱好当作一种生活的调剂——陶冶性情,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同时也可以加强自我修炼、缓解工作压力。

编辑:陈博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