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亚投行”:中国的大国金融战略

来源:校报第508期发布时间:2016-01-13 字体:

□吕勇斌(“产业升级与区域金融”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构想,同时倡议建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突然上了新闻头条。亚投行的筹建过程充满悬念、波折甚至戏剧色彩,犹如美剧《纸牌屋》的剧情,反映出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复杂而微妙。自英国“任性地”宣布加入亚投行,众多摇摆不定的经济体打破沉默闪电加入亚投行“朋友圈”。截止4月15日,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总数达57个。按大洲分,亚洲34国,欧洲19国,大洋洲2国,南美洲1国,非洲1国;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已占四席(除美国);20国集团(G20)国家中已占13席。尤其是英德法意4个七国集团(G7)的国家加入亚投行,大大提升亚投行的“颜值”水平,大幅提升亚投行的国际战略价值。作为重要经济体的美国与日本却表现出明显的纠结心态。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筹建亚投行是被逼出来的。当前,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基本是“富国俱乐部”或者美国说了算(即七国集团,非常“6+1”)。美国是老大,是主导,英法德日意加是铁杆,是盟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和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三大支柱。G7制定游戏规则,他国只能遵守,不服就治你。

  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必然相应提升新兴经济体国家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但事与愿违。最典型的是,G20在2010年底一致同意改革IMF、提升中印等国家投票权的方案,被美国国会拒绝批准。从亚洲现存的多边开发机构来看,难以满足亚洲经济发展和经济治理的需要。典型如创建于1966年的亚洲开发银行,由美日共同主导,现已暮气沉沉、官僚主义盛行,很多亚洲小兄弟难以融到资金。

  由此,加快成立能够反映自身利益和诉求的国际金融机构,成为新兴经济体国家的重要共识。中国倡导的亚投行是对现有国际金融组织的有益补充,或由此冲击国际经济规则制定权的现有格局。

  中国倡导建设亚投行,是国家战略的重要体现,将对中国及亚洲经济繁荣带来诸多好处。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亚洲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体现。亚太地区是全球经济最活跃地带,同时基础建设相对落后,资金缺口巨大,世行、亚开行等对亚洲投资的支持杯水车薪。而亚投行锁定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法定资本1000亿美元,加上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启动资金1000亿美元、丝路基金400亿美元,以及未来5年中国对外投资5000亿美元,有能力为亚洲基础设施提供巨大资金支持,由此带动亚洲经济更加繁荣。

  其次,基础投资所需或带动的相关服务和贸易,为中国具有显著竞争力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空间涵盖电力、机场、港口、地铁、道路、电信、水务和卫生等八大板块,以及市政、环保和农业等项目。据测算,2020年前亚洲地区每年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达到8000亿美元。中国拥有3.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不缺钱”,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具有比较强的实力和经验,投资亚洲基础设施能够获得良好的回报,并通过扩大亚洲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促使铁路、机械设备、钢铁等优势产业拓展海外市场、化解国内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

  第三,建立亚投行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亚洲地区庞大的基础设施投资空间,将带动中国商品和服务出口,进一步促进人民币贸易结算,通过直接对外投资带动人民币走出去,促进亚太经济体增加人民币储备需求。据预测,可预见的几年内,人民币将成为世界第三大货币。亚投行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更加有利于人民币“出海”。

  亚投行是继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丝路基金之后,中国试图从被动的全球化参与者到主动参与者甚至主导者的又一尝试。经济实力的持续快速积累带来了中国外交政策的深刻调整,中国尝试在外交战略中发挥资本的力量,从“韬光养晦”到“有所作为”,中国大国金融战略进入“新常态”。亚投行正式拉开了中国资本输出的大幕!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