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年味都去哪儿了

来源:文澜新闻网发布时间:2015-03-09 字体:

    新闻网讯(学生记者 陈思 崔聪颖 赵微 梁艺雯 位树理 付世文) 高高挂起的红灯笼,红艳别致的窗花,寓意吉祥的金箔春联,璀璨绚丽的烟火,由远及近的鞭炮声响,当提起春节,这是来自湖北孝感的陈同学脑海中浮现的景象。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然而随着物资经济的繁荣和多元文化的出现,大扫除,贴春联,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等传统节庆方式开始淡化,港澳游、自驾游等却日渐成为人们春节假期的新宠。有不少人感慨,生活越来越好了,但年味却越来越淡了。

 

       

 

     来自东北的齐乐同学说:“我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了,其实年夜饭吃的和平时差不多,以前家里到了过年才吃的上饺子,现在天天都能吃到。以前每年除夕必看春晚,现在对它毫不期待。其他的娱乐活动太多,春节也就不再那么有吸引力了。”

 

    来自甘肃天水的牛同学说:“我今年是在爷爷奶奶家过年,因为在村子里,所以没有城市热闹。我能感受到的年味体现在贴春联、吃年饭、看春晚、放鞭炮等活动中。虽然每年都是这样过的,不过我却感觉年味越来越淡,对新年的期待度不像儿童时期那么高了。”

 

    年味真的变淡了吗?据1月28日新华网报导,“娃子娃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里里拉拉二十三……”这首流传了千余年的民谣,如今正从越来越多中国人的过年节目中淡出。网上问卷调查也显示,85%的人表示,现在的年味的确是越来越淡了。

 

年味变淡何处现 今昔对比自明辨

 

    根据我们在大学生中的随机采访,“请问您家乡有什么春节习俗?”被访者回答得最多的就是,吃年夜饭、守岁、给压岁钱、放鞭炮和贴春联这几种常见的过年方式。人们现在的春节也只是从大年三十才开始的,真正意义上能过感受到春节气息的日子也仅仅停留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初五的这几天。

 

    法学院的王同学来自山东淄博,她表示现在家乡有些习俗简化得几乎没有了,记得以前家里春联还是长辈写的,现在都是买的。

 

 

     

 

 

     

 

 

    湖北的黄同学说道:“以前,大年三十,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看春晚边守岁,其乐融融。现在麻将机取代了电视机,打牌成了这里人们大年三十的消遣方式。不少人已经忘记了除夕的守岁和鸣鞭。”

 

 

     

 

 

    来自广东的吴同学从小就随父母迁居武汉,她说:“现在春节大多数时间都是呆在家里,不少年货都是从网上买的,省略了上街买年货的环节。记得以前都是亲自上门送新年祝福的,现在图方便,不少的祝福都是通过短信、qq、微信发出的,其中很多还是群发的。”

 

 

    

 

 

    今年春节最热的关键词,非“抢红包”莫属。从1月底起,红包大战已持续了一个多月。通过互联网发红包、抢红包已然成为新的春节“民俗”。从长辈给晚辈发红包到新生的互联网抢红包,发红包方式的转变也成为习俗变化的影射。

 

    无论是微信、支付宝,还是qq在这一春节都成为全民的战场。摇微信致胳膊脱臼、手机摔屏的新闻报导屡见不鲜。

 

 

 

 

    武汉科技大学的陈同学说:“从大年三十起到大年初三,我就一直摇微信,没停过。大年三十还一晚上没睡。”广东的曹同学则表示大年三十,家里面都是低头族,大家都没有去看春晚,而是关注着qq、微信等,一有红包,就猛戳,刷屏声也不断。

 

 

     

 

 

    来自湖北的范茹玥说:“抢红包只是人们利用社交网络这一平台来证明与对方关系真实存在的一种工具,连春晚都大力推广,这并不是很恰当。一整个晚上守着手机抢红包,我们必然会忽略身边重要的人。”

 

何以年味渐渐淡 时代选择大家看

 

    年味变淡已然成为一种趋势,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年味为何变淡。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有些人因忙于工作学习而选择在异乡过年,有的人因交通不便而滞留他地。无论是主观上怕麻烦,还是客观上不可以,团圆被千山万水阻隔。

 

 

    

 

 

    例如,在我校,每年寒假总有一批学子因打工、实习等原因而选择春节期间留校。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些也导致一些很有年味的传统习俗不再符合时代要求。有些习俗因落后繁琐而逐渐淡出人们生活,有些则因为政府政策而逐渐消失。

 

    法学院的刘同学说道,以前家里吃年夜饭之前都要烧纸钱、行叩拜,近两年这一环节都没有在年夜饭上出现了。来自河北沧州的王露晓认为现在为了治理雾霾,很多地方都禁放烟花,自然少了很多乐趣,少了很多年味。

 

 

     

 

 

    另外,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现代人们间的交流方式多元化,信息技术渗透入传统的春节习俗,也使得人们的交流方式越来越简化。拜年不须亲自上门,仅以简单的短信表达祝福。

 

    也有不少人提出,年味之所以变淡,是因为物质条件好了,期待就少了。

 

    来自河北的刘旭都表示,“‘年’这个东西本来就是中国落后时期的产物,它的根基是农业社会、乡土社会。随着工业化的进展,人们越来越富裕。像我父亲,他小时候在老家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次熏肉,但现在呢,随时随地就可以吃上。说实话,之于过去,现在天天都像过年。所以,年味变淡最主要的因素是农业社会的前进、西方文明的影响,乡土中国在变成契约中国。”

 

    而来自河北衡水的李斌则表示,现在大家感觉年味越来越淡,在于人们的生活地域由农村转向城市,但传统过年方式仍以农村为基础,缺乏应有的过渡。而且由于经济发展,过年作为提高生活质量的特殊含义在降低。

 

传统佳节切莫忘 珍贵年味如何留

 

    春节这一传统佳节,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然而,年味变淡已然成为一种趋势,为保留传统春节,我们又应该怎么做?

 

    武汉人王悦从自身出发,呼吁现在的年轻人应该走下网络,多与长辈们聊聊天,多去了解传统习俗,这样会增添不少年味。

 

    来自河北沧州的张敖远认为,时代的发展使年本来的韵味愈来愈淡,这其中有无可奈何的因素,但并非没有解决之道。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怎样把传统与现代科技、观念等相结合。

 

    来自河北衡水的李斌也表示,要解决年味越来越淡这个问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发新的节日活动,他觉得其实微信抢红包是一种新的庆祝手段。人们需要自觉改变传统观念,政府也可以举行春节庆祝活动,由传统小家过年向社会整体过年过渡。

 

    如何改变年味变淡的趋势是中国现下面临的一个难题,但也有不少人表示,解决这一问题不可操之过急,需要理性对待。

 

    刘旭都同学认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克己复礼的复古当然不行。可以去借鉴西方的经验,但是一定要明白什么叫中国自己的文化,知道什么叫春节文化。也就是一定要用中国人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去建设有中华民族特点、符合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年文化。可能现在在城市里看到的一些所谓的中华文化,很多其实是商业化下西方对中国的期待,是他们眼中的“中华文化”的样子。

 

    黄宜铖也曾提到:“西方中心主义试图把全世界改造得和西方一样,文化多元主义则试图把全世界改造成与西方人与他们的想象一样的东西,是一种更加令人作呕的思想和做法。要走出这种死结,一定要去除‘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精华糟粕’一类的叙事话语模式。”

 

浓浓年味忆纷飞 转变方式心期待

 

    记忆中的年味浓郁似火,无奈如今却渐过渐淡,这源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过去诞生的年味或许渐淡,但换一种心态,换一种方式,新方式催生的年味也许便愈加浓厚。

 

    刘旭都说:“我并不认为所有的中国人都能从心里去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到底是什么,连我自己也一样。我们说中国人愚昧,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是中国人。中国人骨子里知道年该怎么过,却越来越不这么过。我并不需要说这个年该怎么过,年味淡了该怎么让它变浓。中国十多亿人民本来就知道年文化该去怎样继承,只是需要人的觉醒。”

 

    每年春节前夕都会有数以亿计的人穿越大半个中国与家人团聚。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更是中国人心中的一个情结。

 

 

  

 

 

    来自海南的林同学也感觉近几年年味越来越淡,所以今年春节选择去外地打工,但去了外地才体会到春节的意义。她说也许年味一直都在,只是我们的心境有些不同了。

 

 

  

 

 

    牛春阳同学说:“中华民族最注重亲情与情谊。这个年怎么过,在哪里过都是不重要的,关键是与谁一起过。过年的精华之处在于团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这才是大家真正期盼的年味。”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