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千米经济”下的宅居生活

来源:中国教育报发布时间:2014-04-11 字体:

    编者按:9日出版的《中国教育报》整版刊发了校报选送到该报湖北站实习的学生记者荣洲标采写的报道,对我校部分新媒体创业团队进行了宣传,现予以转载。 

 

    ■分析“千米经济”盛行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一方面,初创者是在校或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他们能熟练操作微博、微信等社交新媒体移动互联网端;另一方面,他们具有创新思维,能够想学生之所想,了解需求从而创造市场,服务学生追求创业盈利。 

 

  ■调查显示,80.8%的学生使用的是方便上网的智能手机,对各种上网软件十分熟悉;47%的大学生表示手机时刻不能离身,14%的大学生称若离开手机网络世界会很痛苦。  

 

  ■“零距离”服务源于高校学生“宅居”的需要,反过来又加剧了大学生宅居的现象。宅居离不开手机,更因依赖手机而产生一系列不健康行为,包括低头症、视力骤降、wifi依赖症等。

  

  ■“大学生要能合理利用手机,自由地在虚实之间转换,避免在过度利用手机中所产生的主体性失落,要学会自我选择、自觉抵制手机利用过程中的负面影响,摆脱手机依赖的发生。”

 

  订快餐、买零食,收快递……随着智能移动终端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各类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手机客户端、微信服务号逐渐成了大学生的宠儿。越来越多的学生用手机代替手脚,每天足不出户,3餐靠微信送上门。“千米经济”盛行下,“低头族”群体正在不断扩大。

 

  连日来,高校“千米经济”成为热议话题。所谓“千米经济”,是指大学生通过微信等手机社交平台发布信息,为同学提供送餐上门、代领快件等服务,一般从校门口送到宿舍或教室,大概1000米的距离,收取一定的劳务报酬。

 

  “千米经济”下的服务创业现状

 

  “吃喝茶山刘”是一个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中南民族大学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创建的微信公众账号,只需扫一扫二维码,便可享受周边百家商铺饭馆大幅优惠折扣,在店铺界面可以选购订餐,直接手机完成支付,并可送货上门。  

 

  “创业灵感其实是由于女友的娇气。”团队负责人邓超介绍,去年10月,几个主创成员由于在毕业招聘会上顺利拿到腾讯等名企的职位,空余时间比较多,就想利用最后的大学时光尝试着进行一次创业实践。另外,当时团队几名同学在校外参与企业校招,时常遭受女朋友抱怨,一个重要理由便是无人送饭。为安抚女友并免除当“外卖小哥”的痛苦,几个主创便开始研发外卖系统并跟商家合作。

  

  去年11月微信公众账号上线以来,平台的关注用户目前已超过1万人,并且人数在不断增长。5分钟就能卖出上百包零食;女生节推出的“啤酒加炸鸡”套餐,不到10分钟便被抢购一空。创办不到半年,月收入已达10万元,近日还获得了一笔不小的风投资金。  

 

  “学校食堂的统一服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订餐服务走的是个性化路线。”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大四学生蔡磊认为,从学校食堂到学生宿舍1000米左右的距离中,也蕴藏着无限商机。他大一就开办“华农送”送餐公司,近4年来,生意越来越火爆,日送餐量达600多份,日销售额5000元左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商法(2)教研室主任向前博士认为,新修订的《公司法》自今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取消注册资本限额的限制”的这一做法无疑会大大减少大学生创立公司的麻烦。 

 

  同时,大学生网购狂潮带来的“最后一公里快递”也风靡各大高校,带来无限商机。一般而言,快递公司在学校仅有一个统一的收发中心,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该校学生公寓分为环湖、临湖、中区、滨湖四大区,而快递收发中心在环湖公寓,这对其他宿舍区的同学来说,取快递变成一件体力活儿。

  

  大二女生小文是一位十足的网购达人,经常需要到距离寝室约800米的快递中心取件。“常常刚跑回来,又来了快递。”对此略感无奈的小文,自从发现校内有同学提供送件上门服务后,每次接到短信收件通知后,她就将订单号通过微信转发给代领团队,团队成员便会将快件送到宿舍楼下。“多交一元钱,既省时又省力。”她对学校的快递代领服务非常满意。 

 

  此外,高校水果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华中科技大学大四学生黄铁森最先发现商机,创建“We信水果帮”公众平台以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高校也陆续推出水果派送服务,可以选购多种新鲜水果,并购买多种水果套餐,货到付款。 

 

  高校“宅文化”背景的需求动力  

 

  每到中午,华中农业大学大三女生小刘还懒洋洋地躺在床上,她习惯性地打开手机微信,轻松点几下后,就让人到食堂买好饭菜送到宿舍,尽管她的宿舍距离食堂仅500米远。

 

  小刘坦言,微信的服务账号极大满足了自己宅居生活的需要,“仅仅多花两元钱,就能不出门、不排队,值!”她曾连续一周没有踏出寝室,每天3顿饭都通过微信点餐解决。

 

  武昌工学院经管学院大二学生吴晰的寝室在3楼,如今她连日用品也不愿到1楼的小卖部购买,“学校的网上超市特别方便,送货上门,好多同学都在网上购物。” 

 

  饿了用微信订餐送上门,不用在饭点时在人潮中涌动;看电影、演唱会门票也不再需要去代售点排队购买,只要微信一点即可下单购买;甚至取快递都不再需要跑到学校收发中心,多交一元钱就能送货上门……随着手机社交应用的迅速发展,这些“便捷服务”都成了大学生的必备“宅”助手。  

 

  “零距离”服务源于高校学生宅居的需要,反过来又加剧了大学生宅居的现象。华中科技大学二年级的吕同学告诉记者,自从校内有了微信送餐服务,室友们变得更不爱出门了。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组在武汉部分高校调查显示,80.8%的学生使用的是方便上网的智能手机,对各种上网软件十分熟悉;47%的大学生表示手机时刻不能离身,14%的大学生称若离开手机网络世界会很痛苦。  

 

  宅居离不开手机,更因依赖手机而产生一系列不健康行为,包括低头症、视力骤降、wifi依赖症等。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徐秉国认为,大学生通过手机实现的各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使其摆脱了环境的束缚,获得了相对的自由,这正是手机技术进步的价值与优越性所在。  

 

  分析“千米经济”盛行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一方面,初创者是在校或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他们能熟练操作微博、微信等社交新媒体移动互联网端;另一方面,他们具有创新思维,能够想学生之所想,了解需求从而创造市场,服务学生追求创业盈利。  

 

  “除了需求,成本低和无风险也是校园各种代理业务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票务和商家代理等业务,只要有需求名额,代理商就能从中获利。  

 

  “千米经济”让大学校园变得嘈杂?  

  大学校园本是安心学习的净土,结果大学生反而不好好上课,跑去代领快递、送外卖,忙得不亦乐乎,使学习环境变得喧闹嘈杂,这是大学教育的应有之义吗?对于高校“千米经济”现象,不少人表示担忧。 

 

  “在朋友圈利用微信营销的人,请不要因为营销而让最亲近的朋友将你屏蔽。”日前,武汉大学大四的方同学发表以上言论,表达对好友营销泛滥的反感。  

 

  运营“武汉留学联盟”微信公众号以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大四学生吴新宇坦言,自己做代理业务积累了不少人脉,而微信区别于其他社交平台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私密性更强,微信通讯录好友上千的他,也更注意自己在分享链接时是否存在故意诱导嫌疑。  

 

  不少同学发现,自己身边总会被大量的营销广告充斥着,不仅校园的小道、教室、宿舍楼下有各种“牛皮癣”,日常接触的社交平台也有很多小广告,以QQ和人人网最为显著。“就连朋友圈都要被淹没了,这真糟糕。”华中科技大学的纪同学认为,不反对创业形式的多样,但希望初创者们注意不要过度营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创业’是一种必然趋势,大体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相当。”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创业学院副院长喻良涛表示,以微信为媒介的创业方式是大势所趋,符合时代需要,总体来看市场前景广阔,目前最大问题是技术的匮乏。 

 

  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大三学生杨康,在3月下旬刚刚成立自己的初创公司——武汉欧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基于此前因为兴趣而运营的微信公众平台“梦想从行动开始”,旨在为青年人迈出行动提供正能量,并囊括每日打卡业务,供好友互相交流鼓劲。“打算先做好服务,不考虑投入广告营销。”杨康说。  

 

  与此同时,行业内人士也在呼吁,尽管鼓励创业教育,并以创业带动就业发展,但更希望大学生在创业的同时能够学以致用,而不是让校园过度“社会化”。  

 

  也有人指出,家境贫困的孩子自立能力强,并勤俭自律,不会愿意花费哪怕一元钱购买“劳力服务”。而一些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舍得投入、舍得花钱,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放纵和溺爱孩子,造成孩子难以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意识,变得好逸恶劳。

 

  不少人认为,大学教育仅仅注重“技能”的培养,而缺少了在“做人”上的有效引导、教育和管理,弱化以德立人,是造成大学生虚度成风、“宅”在寝室、迷在网络的重要原因。 

 

  对此,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周挥辉建议,高校应多开展富有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并通过课程、讲座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劳动观。 

 

  告别“低头族”,合理使用手机  

 

  随着移动终端产品的普及和无线网络的发展,走在新潮最前端的“90后”一代养成了“眼不离手机”的习惯,甚至达到“iPhone在人在,iPhone不在人疯”的境界。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缝隙,都有被数字产品“侵蚀”之势,人与人之间的自然交流显得日渐缺失。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叶显发提出,人类一定需要最基础的人际交流,这是虚拟化的网络交际所不能替代的。  

 

  “我们社团聚会本来是想大家在一起好好交流的,结果大家无一例外地都盯着手机屏幕,尴尬极了。”大学生小王说,数字终端,让同学之间渐渐远离了真正的温暖。 

 

  这些在公共场合不与人言谈、任何时候都经常盯着手机屏幕的人,被称之为“低头族”。 

 

  有资料显示,“低头族”群体面临的危害不限于和同伴之间的感情疏远,甚至还面临安全和健康等诸多隐患。  

 

  近日,湖北17岁的女生商某外出与同伴聚餐,边走路边玩手机,要过一座桥时,一脚踏空,掉入没有护栏保护的深坑,经抢救无效死亡。 

 

  去年4月,两名青年因为过马路时低头玩手机,结果被车撞飞……  

  

  医护人员介绍,长期低头玩手机,容易使颈椎关节发生错位,还可能患上腕管综合征、腱鞘炎等,严重者需要做手术。不仅如此,“低头族”长期沉迷玩手机,除影响视力外,还很容易引发白内障。  

  

    最新发布的《“90后”移动互联网调研报告》显示,近半数“90后”用户不到15分钟就查看一次手机,患有严重的“手机恐慌症”,近六成“90后”患有严重的“手机依赖症”。“起床刷微博,睡前聊微信,上课看‘人人’,路上淘商城。”这句话在武汉不少校园网上流传甚广,也是许多大学生的真实生活写照。  

 

  一名参与调查的大学生表示,许多同学都有边走边玩手机的习惯,就连与人面对面交谈都心不在焉。同时,也有57%的学生认为手机能帮助他们走在资讯前沿,缓解各种压力。  

 

  不与同学来往、不参加集体活动、出门独来独往,每天“卧谈会”也很少发言……华中农业大学大四学生董进的书桌上总是散乱放着一些零食和几块面包,书架上几乎看不到课本,一些洗漱用品和网络小说几乎占满整个书架。 

   

  “他已经好几天没下床了。”室友小陈说,“他以前就经常让我们帮忙带饭,自从学校有了微信送餐服务后,他连寝室门都不愿出,更离不开手机和床了。” 

 

  据了解,2010年,董进以600分的高考成绩进入华中农业大学生科院。然而成绩优异的他,自从迷上网络后,就开始迷失了生活方向,交流靠手机QQ,吃饭用微信订餐,看书用手机阅读器,课也不爱上了。  

 

  “大学生要能合理利用手机,自由地在虚实之间转换,避免在过度利用手机中所产生的主体性失落,要学会自我选择、自觉抵制手机利用过程中的负面影响,摆脱手机依赖的发生。”徐秉国建议,克服手机依赖症的方法包括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利用文本阅读、外出旅游、体育锻炼等方式增加生活情趣,丰富生活方式等。“总窝在宿舍,不是什么好事。”(记者 程墨 实习生 荣洲标 汪亮亮) 

 

  《中国教育报》2014年4月9日第5版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4-04/09/node_6.htm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