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王锡锌:治道治术的变革可待治理新模式

来源:校报学通社发布时间:2013-09-27 字体:

    新闻网讯(学生记者 王艳丽 李婷婷)六十五年风雨路,法院校友庆周年。9月23日晚,文泓楼报告厅内,重返母校的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86级校友王锡锌进行了“治道与治术变革——从管理模式走向参与治理模式”专题讲座,由法学院院长方世荣担任现场主持。

 

当代中国政治治理模式

 

    十八大提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三自信,从“三自信”中,王教授引出“道路”一词,将其拆分成两个字来解释,他认为道和路对任何一个统治体来说都非常重要,而路是趋近于道的各种各样的方式。对此,王教授分为治道、治术、治效与当代中国政治并对其做详细分析。治道体现统治的根本合法性;治术则是在政治合法性基础上,又将政治合法性投射到生活层面;治效,是政府证明自身合理的途径。治道作为统治得到合法性基础,有其天下公议的治道传统的历史渊源,有其当代历史与人民的选择。道的与时俱进,体现历史合法性,而治道与治术的背离,王教授指出,已成为历史的实践问题,是知与行的问题。治道要主权在民,而治术则要求一体多元,间接民主的人大代表的一体,宏观代议制微观乡镇等的自治的多元。治术与治效补充治道。然而实践中,王教授犀利指出,我们流于形式,弘扬治道,但却未解决问题,我们现在的管理模式属于压制形,信息封闭。

 

治理模式的“危”与“机”

 

    “我们在中南海,听不到原生态的声音。”王锡锌教授以温家宝总理的感慨指出当前模式的问题。接着,王教授对“管理与控制模式”、“管理模式危机”、“参与模式兴起”、“ 治术向治道回归”做了简要分析。“管理控制模式”中,王教授就我国目前的压制式管理模式指出,目前是决策者的单向管理和控制,而管理模式的社会基础需要国家动员和经济发展来保障。“管理模式的危机”中,王教授以PX的决策个案分析,解释了目前目前政府体制傲慢,民众存在偏见这一社会现状。管理模式的危,是一种利益的变化,一种观念变革与结构,是民众主体性的觉醒;管理模式的机,是一种透明,是参与的需求与新公共运动。“参与治理模式的兴起”中,王教授解释道,参与治理就是合作式治理,是一种开放,寻求合作,这体现在两个层面:一,信息输出民主;二,信息输入民主。规范论证治术与治道中,传统行政管理是传送带模式,而我们为何需要治道,治道具有工具意义、教育意义。参与式治理的实践空间里,直接参与是最有效的实践,这体现了“治术向治道的回归”。

 

微观民主是宏观政治的助推器

 

    在“宏观民主与微观民主”的理论中,王锡锌教授指出“宏观民主”是一种政治的基本框架,“微观民主”则是民众的日常化实践。宏观民主需要统治集权和管理分权,王教授讲授了宏观经济与国家政治权力的来源、合法性以及道德基础的联系。微观经济需要日常的利益的博弈和取舍,在地方事务的治理上有明显的体现。王教授强调拓展参与式治理的实践空间,处理好现代化与理性的关系,努力使公民精神养成与人格的回归时治术向治道的回归,是微观民主对宏观政治的推进。

 

    互动环节中,对于积极民主参与产生民众与政府产生分歧这类“精英管理与大众管理”的问题,王教授以厨师与食客、医生与病人作喻,精辟回答到:“利益偏好应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而事实与技术问题,则坚持精英统治。”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