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立格联盟高峰论坛聚焦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

来源:校报编辑部发布时间:2013-07-12 字体:

    

 

 

 

 

    新闻网讯(记者 陈博)7月11日下午,由我校承办的全国政法大学“立格联盟”第四届高峰论坛在宜昌举行,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甘肃政法学院以及我校校领导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近百人出席论坛,共同探讨法学专业综合改革与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贵芹、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欧阳建平、宜昌市委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王兴於,我校领导张中华、吴汉东、陈小君、刘可风、杨灿明、刘茂林及校长助理姚莉出席。吴汉东校长主持开幕式。校党委书记张中华致欢迎辞,陈小君副校长对“立格联盟”徽标设计稿作了说明,并获得与会代表原则性通过。刘茂林副校长向兄弟高校赠送了我校自主研发的法学实验教学软件。

 

 

 

 

 

 

 

 

 

 

 

 

 

 

 

 

 

 

 

 

 

 

 

 

 

 

“立格联盟”是法学教育界实施“卓越计划”的有益探索

 

     全国政法大学“立格联盟”成立于2010年5月30日,由法学教育的五校老政法院校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发起成立,今年新加入甘肃政法学院。“立格”由英文legal音译而来。选用“立格”二字,有建立规矩、建立规格、建设制度、树立标准的意思。,就是要为国家的“立格”作出贡献,即一如既往地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担当重任,努力奋斗;同时,也要为中国法学教育“立格”,即为法学教育的规范化、为中国法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贡献力量。

 

  “立格联盟”在推进法学教育改革的同时,还就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图书文献和学校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定期开展校际互访与经验交流活动,开展学术合作,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学校的发展。

 

    校党委书记张中华教授致欢迎辞,向与会领导和嘉宾表示欢迎和敬意。他表示期待“立格联盟”进一步结成一个广泛和联系密切的高校联盟,在推动法治教育与法学高等人才培养中取得更大的成绩。他说,我国法学教育正处于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提升为主的内涵式发展转型重要机遇期,制定和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相关精神的重要举措。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内涵发展成为各高校的重要任务。“立格联盟”是法学教育界拓展开放式办学思路,打破高校间的资源壁垒的重大战略选择,是兄弟高校结合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共享机制、深化办学模式创新的一次战略部署,更是进行高校与区域、行业协同发展、推进协同创新模式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

 

法学教育改革要做到5个“更加注重”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贵芹在讲话中强调,法学教育要更加注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穿法学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增强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自觉性;更加注重实践教学,把注重实践的理念转化成人才培养的方案和举措,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真正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更加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法学人才培养必须坚持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思路。高等法学教育一定要建立起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联合法律人才的新机制。实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育计划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高等学校的法律教育与法律实践部门的结合;更加主动教学团队的发展与模式创新,形成起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模式,不求所有但求使用,大胆选拔从法律实务部门聘请一批实践经验丰富、有较高理论素养和政治觉悟的专家到政法大学兼职挂职从事教学工作,下大力气选送骨干教师到法律实务部门兼职挂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更加注重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育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2011年,我国在66所高校设立了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立格联盟成员高校都应该抓住此次机遇,用卓越的理念推进全校本科人才培养教育工作,推进本科教学改革。

 

    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欧阳建平说,值“此立格联盟”第四届高峰论坛在湖北召开之际,代表湖北省教育厅对大会召开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对各位领导、专家的表示最诚挚的欢迎。他简要介绍了湖北省的高等教育基本情况和改革发展目标,表示湖北省积极推进武汉城市圈中央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对口支持计划,鼎力支持在鄂部署高校争创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激活部署高校优势资源,支持省属高校特色发展,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推动高水平建设大学建设,更好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好的作用。

 

    宜昌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王兴於在讲话中简要介绍了宜昌市情和人文历史以及改革发展形势,对“立格联盟”高峰论坛在宜昌召开表示热烈欢迎,希望“立格联盟”成员高校进一步支持宜昌市的教育、社会发展。

 

 

 

 

 

 

 

 

 

 

 

 

 

 

 

 

 

开展法学专业改革,培养卓越法律人才

 

    在我校副校长刘茂林教授的主持下,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教授、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付子堂教授、华东政法大学校长何勤华教授、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贾宇教授、甘肃政法学院校长梁亚民教授以及我校校长吴汉东教授先后以《开展法学改革,培养卓越法律人才》、《构建法律人才培养共同体,推动法学教育模式与机制创新》、《开展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促进法学专业改革》、《深化法学教育改革,培养卓越法律人才》、《以“卓越计划”为引擎,稳步推进法学专业综合改革》、《以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为契机,全面推动法学专业综合改革》为题作了主题发言。

 

     中国现在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高等教育面临着提升教育质量服务国家从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历史使命,中国法制建设正处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阶段,基于以上判断,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介绍,该校坚持在法学人才培养中强化通识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让学生能够更加了解中国实际。进而通过修订本科生培养方案,改革课程设置,创新教学管理和服务形式,开设了虚拟第三学期、暑期国际小学期等制度,优化学分制,强化强力推行实践教学。法大在探索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育中形成了“同步实践教学理念”、“国际化培养理念”、“协同育人理念”。

 

    过去一年来,西南政法大学获得了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育计划三个基地,教育部、司法部与重庆市共建西南政法大学签约,中国大法官讲堂落户,校长付子堂介绍了该校上述最新发展成绩,提出该校始终坚持开放性、市场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形成了面向社会职业需求定位的人才培养,即培养合格的职业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职业人才,将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化为“核心职业素养、核心专业知识结构、核心职业能力”三大指标体系,以此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了集国家、社会及学生共同评价的“三维人才质量观”。实务型导向的法律人才培养理念和以社会评价为主的人才质量观,成为该校全面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导原则和办学思路。

 

    华东政法大学校长何勤华认为,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育计划是法律人才培养综合的突破口。该校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育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围绕教学团队、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方面进行改革,形成了法学专业特色,推动法学专业发展。该校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的精英教学团队,支持跨学科、跨院系的教学团队建设,聘请一批优秀实务部门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选聘优秀实践导师指导学生。在课程教学体系方面,优化了大学生英语课程,开设实务课程模块,增加全英语和双语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建立学校与其他单位联合培养机制,试行教学管理改革,采取小班教学模式,实行集体备课制、双导师制和助教辅导制,加强质量监控。

 

    西北政法大学2012年获得博士招生资格,校长贾宇提出,该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育的基本做法是“需求导向,联合培养,强化实践,追求卓越”。在具体的做法上,该校认真落实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法制信仰,将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列为法学专业必修课;认真培养扎根西北的基层法律工作者;认真建设具有高深理论修养的师资队伍,派送青年教师到实务部门挂职,认真研发优质课程,提高教学质量,认真研究凝练本校优势和办学理念,培养卓越法律人才。

 

    甘肃政法学院以打造具有西部特色的卓越基层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推进法学专业全方位的综合改革。校长梁亚民介绍了该校面向西部、面向民族地区,培养西部基层法律人才的经验做法,突出专业方向、实践能力培养和西部区域经济文化特点等三个方面。

 

    我校校长吴汉东认为,各高校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育的战略有相通之处,但各自拥有的资源、采取的路径应有差别。我校恢复法学专业招生最早,但也曾失去法律人才培养的制高点。2000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成立,跻身教育部直属高校,法学专业发展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学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综合优势,经济、管理、法学的融通性特色相当明显。吴汉东说,法学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如何培养高端卓越法律人才,很多学者、教育家都提出一些设想,例如规范化、特色化、专业化、复合型、本土化、国际化等等。

 

    “我以为,应该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吴汉东说,第一,规范化基础上的特色化。卓越法律人才应该强调规范化,教育部、中央政法委也对卓越法律人才给出明确定义。卓越法律人才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应该有共同的理念、相通的职业素养和技能。但各高校不可能是千人一面,我校“经、管、法”捏在拳头上,培养出来的学生很有竞争力。第二,专业化基础上的复合型。我校已经办出了“经管法”的中南风格,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法律人才应该是复合型,但必须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上。第三,本土化基础上的国际化。教育国际化已成事实,中国高校面临国际一流大学的竞争,中国高等教育从世界大国走向强国,也必须走向国际化。处理好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十分重要。法学教育同质化、低端化长期存在,社会急需适应国际化战略的高级人才。法律人才本身必须是立足于本土化的,不应生活在真空中,不应脱离实际,特别是要懂得中国文化传统,了解中国实际,能够接地气,具有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的使命自觉,既懂得仰望星空又能够脚踏实地。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