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扎根中国实践 树立理论自信

来源:湖北日报发布时间:2013-04-27 字体:

    来源:湖北日报  网址:http://hbrb.cnhubei.com/html/hbrb/20130427/hbrb2029340.html

编者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讨论,正在我省社科界广泛深入地展开。如何扎根中国实践,树立理论自信,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成为学者们热议的话题。25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研讨会,来自多个学科的学者结合自身的学术实践,进行了热烈讨论。这里刊发的是他们的发言要点。

    

     在实践中创新科研评价和教学

    

     张中华 校党委书记、教授

    

     高校有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职能。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内容。现在,有的教材过于陈旧,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现实,不少教师也对社会现实了解不全、不及时,使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实践。只有把真实鲜活的实践拿到课堂上,对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对学生才有吸引力。要在学术上不断创新,离不开紧密结合中国实践,科研评价体系和组织方式要防止偏离实践观。当前科研评价体系有明显的数量化、机械化的倾向,偏重于以课题和发表论文来评价学术贡献,而不是以学术创见、学术对社会的影响力进行评价。国家的科研经费实行课题的招投标制,导致很多学者围着课题转,而非立足于自身的学术兴趣和特长。这两方面,我们要认真面对,采取切实措施进行改变。

    

     理论创新源于改革发展实践

    

     卢现祥 校发展规划部部长、教授

    

     无论是从研究的人数,还是从持续时间来看,中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最多的国度之一,但是从理论研究成果和国际学术地位来看,我们创新不够。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就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起来,要结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的实践太丰富了,但中国的理论还相当贫乏。面对中国丰富的现实,我们缺乏有效的理论解释。一个没有理论的国度是难以形成自己的发展道路的。当年马克思面对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在批判和吸收各种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我们今天面对中国的现实,也要有马克思的精神,要敢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建立适应中国的理论。我们的理论工作者要大胆进行理论创新。理论的自信来自于理论创新,来自于中国的实践。

    

     创立和发展人的发展经济学

    

     朱巧玲 经济学院教授

    

     “中国梦”的实现要以马克思的人的发展学说为指导,以“每个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最好体现。当前中国亟须解决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与自然发展不平衡、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不平衡等深层次矛盾,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党的十八大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之中,并且强调,“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这必将大大提升“中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如果追求单纯的数量赶超,那么这些深层次矛盾就无法解决。以“每个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取向,要求我们必须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创立和发展人的发展经济学。

    

     在实践中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

    

     程启智 经济学院教授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一个老话题,但放置在“中国梦”的历史和现实中,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个梦,从近代开始,中国人已经经历了170年。改革开放以后的实践活动,离这个梦最近、最真切。2010年中国人均GDP已达4382美元,成为上中等收入国家,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在这个大背景下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就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活动中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学上,一是应当恢复和确立马克思的二维生产关系理论体系,创新和发展生产关系依赖理论范式的制度经济学;二是应当恢复和确立马克思的二维生产力理论体系,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纯经济学。

    

     “中国梦”要由群众实践来创造

    

     吕国营 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的集体之梦。宏观上,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微观上,则是每一个中国人追求富裕、健康、文明之梦。微观之梦是宏观之梦的基础,个体之梦是集体之梦的基础。实现“中国梦”,社会应该让每一个成员都有做梦的机会,这是最基本的机会均等。改革开放给社会各阶层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同时也给中华民族的崛起提供了机会。摸着石头过河是实现中国梦的正确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就是允许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0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合中国的脚。

    

     高校人才培养应强调实践标准

    

     刘京焕 财政税务学院副院长、教授

    

     学习和落实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就是要对我们工作中存在的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反思、检查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创新。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当前在本科生教学环节有不少问题需要认真反思和解决。其一是人才培养问题,格式化的培养方案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特殊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其二是毕业实习问题,根据五年来近千人实习状况的调查和对其他财经院校实习状况的了解,走过场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其三是毕业论文问题,质量不高,创新观点不多。反思并切实解决这些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是落实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要求。

    

     深化金融学科的实践品格

    

     岳正坤 金融学院副教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生活中金融活动作用的日益增强,金融学科受到了广泛的重视,这就决定了以中国实际为背景的学科建设具有实践性的品格。金融学科建设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周骏教授,曾在《论货币政策》一文中提出,“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已无必要”、“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主要只应该承担经济增长这个任务;社会公平是财政(税收)的任务”等观点,这些思想在当时背景下均具有原创性,为中央宏观调控重大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中国经济转轨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我国的货币理论不同于西方,在现有基础上完善中国特色的货币理论,加强对金融调控的研究是当前学术界的一项重要任务。

    

     创立“中国经济学”正当其时

    

     邹进文 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当前经济学的研究既有“繁荣”,也有危机。一方面,在学术领域,几乎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都借鉴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在教育领域,经济学专业成为众多学子向往的专业,经济类专业集聚了众多优秀学生。另一方面,经济学越来越趋向于数学化、模型化,越来越缺乏思想引领,远远落后于丰富的社会实践。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国民由于文化渊源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各异,其价值取向、消费行为、体制机制等存在明显的差异,研究对象的这种异质性决定了人文社会科学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具有普适性,而应该体现出民族性。中国经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人类经济增长的奇迹,经济理论工作者应以中国问题为导向,创造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经济学,以贡献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践,丰富人类经济思想文明。

    

     让法学成为“接地气”学科群

    

     张德淼 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

    

     当代中国法学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下,联系中国实际在探索中前进,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与进步,但仍需要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第一要促进中国法学实践观与世界法学实践观的紧密结合,不能画地为牢。第二要在法学理论的研究中,更加注重对当代中国法治实践中产生的理论问题的关注力度;更加密切地关注世界法律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动态。在部门法学或应用法学的研究中,更加注重解决各部门法在实践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充分体现出实践法学的学科特色。第三要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引导下,从以往的先行政治顶层设计再到社会底层建构的模式,转变为先从社会底层设计继而走向顶层路线设计,使我国的政治决策,更加切合中国的实际。法治只有立足于实际与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法治梦”才能最终实现。

    

     反教条依然是重要的实践经验

    

     杨虎涛 经济学院教授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不把经典作家语录当做教条是我们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是最重要的实践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包治百病的处方,不问具体情况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词句,恰恰违背了马克思主义,首先是违背了它的实践观。在成就“中国梦”的过程中,实践观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要求首先要突出人的创造力和能动性,要鼓励创新精神,尤其是在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创新精神;其次,要继续强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后,要强调事物的脉络性和情境特定性,细致研究中国发展的现实情境,反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各种教条。

    

     现实生活就是经济学实验室

    

     曹亮 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科学研究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青年教师在学术科研上首先要做到求真务实,少讲空话多做实事,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其次体现在高度严谨的治学态度上,观点一定要立足于实际,有所依据,学术论文措辞要反复琢磨,经得起推敲和检验。经济学研究者其实每天都生活在经济学的实验室——现实生活中。在教学实践中,作为应用学科的教师应当积极深入实际部门锻炼,真实了解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创新。教师授课不应只是简单对知识的重述,更多的是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这就要求用实际生活中的现实来讲授知识,让知识变成可知可感的对象,而非书斋中的枯燥概念和理论。

    

     科学的理论要依靠群众的实践

    

     胡贤鑫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群众路线的第一要义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就是以群众的利益为最高利益。群众路线的第二个要点在于“一切依靠群众”,这是因为,一方面共产党人的智慧来自群众,只有在群众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科学的思想理论,才能制定科学的路线方针政策,另一方面党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依靠群众的实践来实行,并在群众的实践中经受检验。群众路线还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就是党的智慧从群众的实践中来,党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群众实践提出的问题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党的思想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实践行动。

    

     实践是转型的根基

    

     曾繁华 经济学院教授

    

     “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体现及其在中国的创造性应用。就“中国梦”的经济社会发展梦想而言,目前关键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平稳转型。在这一过程中要处理好投资驱动与创新驱动的关系、政策驱动与市场驱动的关系、政府引导与企业自主的关系。转型能否平稳顺利实现,重要在于“创新梦”能否做大做强。内涵发展关键靠创新驱动,靠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及实业驱动,靠知识产权驱动,靠企业以知识产权及具有垄断性的科技创新成果为依托,把企业做大做强来驱动。为此,要改革中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建立高效激励创新的科技体制。

    

     马克思主义要解答中国问题

    

     方珏 哲学院副教授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伟大实验,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无论对于“中国梦”的实现还是对于全球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最先需要解答的是中国的问题。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庸俗化和实证化。其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立足于活生生的、具体的实践,理论之树才能常青,而先进的理论付之于实践才能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再次,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它是开放的、批判的和发展的,也正是在自我批判中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着理论的创新。再次,要反对喧嚣、浮躁的学术研究,尤其反对逻辑先行的理论研究。(记者:李琼 )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