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走近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最优秀论文奖”获得团队

来源:法学院发布时间:2011-12-12 字体:

新闻网讯(通讯员  马茹霜 吴鹏)今102223日,由教育部、科技部主办,同济大学承办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在同济大学召开。由我院黎江虹教授和巢容华副教授指导,法学院2008级学生叶萌、高杨等提交的论文《“富人治村”的社会效果及其制度建设――基于浙江义乌的实地调研》入选年会,进行学术交流,并荣获全国10篇“最优秀论文”奖,点评专家在闭幕式上给予高度赞扬。

对此记者特意对项目组成员叶萌、高杨、王颖、张金四名同学进行了一次专访。

绸缪——燃起点点星火

20105月份,四个热血青年本着对知识与实践的追求,开始了以《“富人治村”的社会效果及其制度建设――基于浙江义乌的实地调研》为主题的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

谈及这个项目的创意,高杨介绍说,此次立项的灵感源自于“法律与电影课堂中陈柏峰老师对先富群体涉政现象的提及和初步分析,我们对此产生兴趣,并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和深化”。所以此次立项的主题无论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都具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

当然,好的创意需要优秀的团队将其付诸实践,在谈到团队的组成时,高杨和张金表示,团队的组成十分重要,选择成员时一定要认真谨慎,成员确定后则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和项目的需要进行分工合作。因为合理的人员构成与职能分配是项目顺利进行的坚实基础。他们团队的分工大体如此:责任感强、协调组织能力突出的叶萌作为项目的主持人;擅于搜集信息、工作细致的王颖负责资料的整理和数据统计;心思缜密的张金则担负起财务、资料采购等事务;饱读诗书的高杨主要负责文字材料的撰写。同时,在具体工作中,彼此相互协调相互帮助。

历程——挂帅披荆斩棘

谈到开展项目中所遇到的困难,四位队员都感慨万千。张金坦言,立项阶段最为困难。缺乏法学特色、重点不够突出等申报材料中暴露的问题和紧张的期末考试带来的压力困扰着大家。对此,他们笑称当时是“在绝望与希望的边缘挣扎”,熬夜已经成了家常便饭。艰辛的日子,四位队员相互扶持,不言放弃,终于立项成功。

项目主持人叶萌说,项目的实际周期长达一年半,随着起初的热情消退,且大三课业较重,事务繁多,一段里时间成员们有些懈怠。但当被问到是否想过放弃时,四位同学异口同声道“从来没有”,他们对所有的付出都无怨无悔。在关键时刻,大家召开紧急会议,共同讨论,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达成共识后,对成员的分工及时作出调整,从而携手走过了两个月的“马拉松时期”。其他队员补充道,调研的过程同样困难重重。选择浙江义乌作为调研地点是经过大家仔细分析的,在8天里竭尽全力才完成了两个镇八个村的调研。然而,实地调研中发现设计的问卷和实际的状况存在许多不符,村民的不配合、方言的不理解和当地人对外来者固有的排斥心理让他们吃了很多闭门羹,访谈进展步步维艰。另外,“居住环境差,‘洗澡’都成了一种奢望。”

老师的指导在大学生创新项目中也至关重要。谈到老师所给予的帮助时,他们要感谢的人太多,并直言“没有老师们的帮助和支持,我们不可能有今天的成果”。“人不能忘本,”高杨道:“陈柏峰老师带来的灵感和点拨,我们从未忘怀”。巢容华老师在论文框架上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大到层级标题和内容匹配度的把握,小到注释格式甚至标点符号的修改;黎江虹老师一直鼓舞团队自信大胆地向前,关键时刻为他们把关,指点迷津。一年多来,两位指导老师的细致与辛劳令每位成员感激。此外,四位成员的辅导员陈琦老师也一直关注着项目的成长。

收获——学识拓展,感悟社会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一切尘埃落定之后,所有队员都意外发现收获早已悄然而至。专业知识方面,叶萌与我们分享了她的点滴进步。大量书籍的阅读、资料的收集整理、与老师深入的交流是一个专业知识积累与拓展的过程;而调研时,则真切体会到了将课堂上的学识实际地运用到生活中的乐趣,并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调研中宪法、行政法和法社会学等学科知识都有所涉及,由此叶萌也建议大家“扎实专业知识,注重点滴积累,时刻做好准备,因为你的所学终有一天会派上用场”。张金说,自己最大的收获在于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完美的团队是一个有机体,需要不同的角色优势互补,”他如是说,“合作过程需要我们互相理解、帮助,我们要时常站在另一个人的角度思考”。高杨则指出,自己对社会交往方面的感触最深:“走进社会,我们一定要摆脱所谓的‘优越感’,放下大学生所谓的‘自尊’,放低姿态与他人相处,融入社会。”大家对此深表赞同。王颖讲述了多个在调研过程中大家身体力行的事,也让我们感同身受。她说,外面的世界与校园生活差距极大,大学生们应该怀着健康向上的心态,同时要保持高度清醒的头脑,融入社会的同时保护好自己。当下就需要培养一个良好的心态,勇敢面对挫折和失败,成功将不期而至。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