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中外交流 共“鉴”消费

来源:文澜新闻网发布时间:2011-10-20 字体:

    新闻网讯(记者 彭飘 实习记者 李丽婷 马骄)10月19日晚7点,我校金融与发展论坛迎来了第三场讲座。本次讲座主题为“消费主义的缘起、特点和风险”,由来自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的克里斯托夫·布朗教授主讲。金融学院唐文进副院长主持了本次讲座。

 

    在学生热烈的欢迎下,布朗教授以Thorstein Veblen的《The Theory Of Business Enterprise》为引,结合图表、数据和文字,拉开了这次讲座的序幕。随后,布朗教授提出Instincts→Habit←Culture(I-H-C)理论,即人类天性导致习惯产生,而制度或者说文化影响习惯的形成。因此,只有能够满足人类本能需求并且能够为制度所担保的习惯才能通过筛选而存留下来,最终,不同的习惯结构形成了社会角色。在当下,评判阶级的标准已经不再是其成就,而是这一阶级所用的商品。商品因此被刻上阶级的烙印,成为“positional good”。人们的第一层次,即本能的需要导致了消费行为,第二层次的需求,即对优越感的需求是无止境的,生产者又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这是消费主义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在通胀中收入没有增加的人其需求难以满足,因此借贷之风盛行。布朗教授同样用了几个图展示了近年来美国的基尼指数、个人储蓄指数等,这表明消费主义在美国是盛行且呈上升趋势的。但这种“信用卡经济”不是可持续的。

 

    最后,在布朗教授总结了自己的观点后,很多学生抓住机会,将自己对布朗教授的观点的疑惑提出,同时将自己对消费主义的理解与布朗教授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在交流中,布朗教授也提出,在美国次贷危机的问题上,消费主义的改造与再实践是危机过渡与解除的一条可以探索的有效途径。

 

    消费主义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是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的实践的总称。其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它是当今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