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主办《大学生就业杂志》专访我校陈小君副校长
在我校获得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50强”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际,教育部主办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就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访了我校副校长陈小君教授,并于近日用专版刊登了对陈校长的采访稿,对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理念和工作经验作了长篇报道。 陈小君副校长在专访中介绍了我校“ 四个三结合”为特色的典型经验,即将招生、培养、就业三结合;群体促就业三结合;校内文件与部委规章和国家法律三结合;毕业教育、就业教育、思想教育三结合。 陈小君副校长指出,就业工作是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教育的天职。我校贯穿融通教育,形成了具有本校特点的特色专业教育,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本科生形成了“融通性、应用型、开放式”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生注重“人文化成、融通创新”的卓越人才培养特色。同时,在全校开设“经济学通论”、“法学通论”、“管理学通论”等三通课程和具突出优势的系列研究型讲座,以特色化的知识结构凝聚打造核心竞争力,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前景。 陈小君副校长强调,就业工作也是与时代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时代的责任。学校特别重视营造全校的责任意识,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将关心学生形成学校的文化氛围。她在专访中对记者说“心里有学生,就会追求优秀或卓越,心里有学生,除了就业工作外,还会带动其他工作的进步”。 以下为《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年第8期对陈小君副校长的专访原文。
积极推动就业工作 是时代的使命 ——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 法学教授、 民商法博士生导师。司法部首届优秀教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参与国家 《合同法》 、 《物权法》 立法和《民法典》 的起草论证和研究工作; 近12年来参与省市地方立法研究和评估工作。 现兼任中国民法研究会常务理事、 湖北省民法研究会副会长、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立法顾问组组长、 湖北省妇联副主席。 公开发表专业学术和高教研究论文几十篇, 撰写著作和国家级规划统编教材等十余部,主持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农村土地问题立法研究》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的法律制度研究》 等重大课题研究, 近十项省部级课题研究项目。 研究成果分获国家、 教育部、 省市政府和中国法学会多项奖项。 指导的民商法学博士研究生于2010年获 真诚、 平和,内敛又不乏坚韧和宽厚,不知不觉就能给人以温暖, 让人获得信心与鼓励。这就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 党委常委 尽管行政工作忙得难以脱身, 但她仍不放弃上好每一节民法学理论课,总是以写出几篇专业论文而感到身心愉悦。身为一位副校长,她更愿意将个人的智慧变为一种资源和大家一起分享, 更愿意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幻化成激励他人、成就他人的力量,努力让自己培养的学生有特点, 让自己酷爱的教育有特色。 “要使就业工作做的好, 就得心里有学生” , 一句朴实的话语,跳动着爱的音符,弹奏出爱的旋律。 将近两个小时的访谈中, 关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就业工作, 宛如一幅悠长而深邃的画卷,随着 “四个三结合”打造全校就业氛围 记者: 陈校长, 如果请您用一句话概括贵校的就业工作, 您会说什么? 我们吴校长说过一句很朴素的话, 学校不是为教师办的, 学生没有饭碗,教师不可能有饭碗。学生的饭碗不解决,绝不考虑教师的饭碗。在这种指导思想下, 我们顶住压力硬是撤了几个教学内容空泛,不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 并压缩了一些专业的招生。即便是品牌专业之一的法学, 其招生也从最初将近2000人的招生规模到现在不到800人。虽说调整招生计划一段时间内引发了一些教学单位的异议, 但最终看到学生的就业情况得以改观, 大家才都觉得当时的决定是正确的。 可以说在贯彻招生、 培养、就业三结合的过程中, 我们采取的是硬举措、硬挂钩。我们也戏称这种做法为倒逼机制。因为我们深知,只有通过认真调查和有效反馈,才可能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在招生和培养过程中重视就业部门反馈的意见既是对工作机制的探讨, 也一定会推进招生、 培养和就业工作的进步。 第二是就业管理岗位人员、教师和职工的群体促就业三结合。现在学校已经做到就业管理人员的岗位刚化,70%的学院建立实施了全员导师制。即便是普通教研岗位的教师, 也对学生的就业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有些令人感动和敬佩的育人故事。可以说已经形成了全校促就业的良好氛围。学校还专门组织利用校友资源组织多场招聘会,企业对话会,温馨的给学生提供就业机会或指导就业。为此,学校每年设立特别贡献奖,奖励那些在非就业工作岗位上的教职员工, 甚至毕业校友。 第三是校内文件、部委规章和国家法律的三结合。法律是法系统中最高位阶的,国家部委的规章和地方法规, 都不能违背上位法的精神和内容。我校是财经和政法类院校,法学专业学生对就业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有不少了解,而其他专业的学生对此知之甚少。不少学生一到就业岗位, 甚至在择业、 创业的过程中, 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涉法问题。为弥补他们的知识缺陷和帮助问题的解决, 我们将学生可能涉及到的《劳动合同法》、 《合同法》、 《劳动法》、 《合伙企业法》等12个法律内容挂在网上, 设有相关的问题解答。比如在就业中,固然有学生考虑不成熟的地方造成违约, 但是在国家的法律中并无禁止性规定, 部委规章精神是不提倡, 而我们的工作是要告诉学生,这种行为不仅对自己诚信有影响, 也损害了学校的声誉, 希望你尊重对母校对教师的情感, 慎重抉择, 减少违约, 也告知违约可能产生的经济和道德风险。总之, 我们要做的是道德、情感教育,即一些细致的思想工作,这些举措比扣押毕业证书等手段要人性得多, 并更具合法性。 几年来通过这样的教育, 学生的违约率逐年下降。而针对类似的问题, 我们也正在着手做一个关于就业法律体系的研究, 现已在学校立项, 作为教育研究课题开展研究。 第四是毕业教育、就业教育、思想教育三结合。毕业教育首先是一种感恩教育,一种文明教育,一种价值观的教育, 甚至是一种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就业教育则涉及网络、信息等内容,强调就业的方法和路径。我们始终认为,到基层就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中国未来青年运动的方向,所以我们率先出台了针对毕业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文件, 并将其贯穿整个就业工作和学生工作的始末。 应该说,这几年我们并没有单纯追求就业率上的数字, 抓就业不唯就业率, 而是始终强调学以致用和育人为本的理念。我常对学生说, 你读了这么多年的书, 到底为了什么, 你能为自己祖国如火如荼的经济建设贡献什么, 每一个青年学子进校后至少毕业时都有必要深刻的思考。所以, 我们将这种除职业价值观之外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贯穿在学生成长、 毕业和就业工作中。并且, 育人是千秋之业, 是就业工作的基业长青之道。 融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始终 走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任何一个地方,随便问任何一个本校的学生、教师, 哪怕是后勤员工,对于“就业工作做的好,就是心里有学生”的朴素就业理念张口就来,这不仅让外校参观者为之称叹, 也让全校教职员工对就业工作心怀敬畏。 也正是在这样浓烈的就业氛围下,东风日产、法国雪铁龙、 德勤等四大会计事务所、中国银行、盈众控股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竞相来校招聘, 诸多校友满怀对母校的深情频频返校共商产学研发展大计。财法大学子不仅在就业人数上, 在就业质量上亦节节高升。 记者: 您觉得学校能够获得外界认同和青睐的原因是什么? 其次,学生培养环节中,在保持本校特色品牌的同时, 应该将融通的意识贯穿进去, 形成具有本校特点的特色专业教育,形成毕业生走上社会的核心竞争力。经济、 管理、法学是我校三大品牌专业, 但其他专业在办学之初,就论证了其定位问题,即考虑了其与学校品牌专业的衔接或是借助已有的较高平台不断的探索的因素。其中,本科生形成了“融通性、应用型、开放式”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生强调“人文化成、融通创新”的卓越人才培养特色。同时,在全校开设“经济学通论” 、 “法学通论” 、 “管理学通论”等三通课程和具突出优势的系列研究型讲座, 以特色化的知识结构凝聚打造核心竞争力,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前景。 可以说, 没有特色的教育就是没有生命的教育, 也是无所作为的教育。所以, 作为学校应该不断探索学科专业特色,挖掘属于自身的软实力或核心竞争力。 第三, 毕业教育、就业教育、思想教育要紧密结合。很多人认为就业工作独立后就属于学生工作的组成部分, 实际上, 并非如此, 要进行联动,并且在全员化、全程化的就业服务过程中要有硬举措。比如对现在很多学校反馈就业指导课作为选修课和必修课的问题, 我们选择采用更加灵活的机制, 让学生选择范围更大。 第一, 我们将三个非专业课程打包,规定学生选择两个,而就业指导课在其中处于相对优势的课程, 易获得学生更多的青睐。 第二, 请外校的专家、企业高管等业内人士现身说法,进学院讲座,将灵活的就业指导与学校的“三通”课程结合起来。此外, 我们还设有专门针对公务员、 司法考试等专项就业指导课, 分模块进行培训, 也深受学生的欢迎。其实, 很多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最后一个环节如何处理, 而是是否重视这个问题,不能光看制度的短平快就不顾其他条件盲目上, 更要考虑学生的长远利益和未来发展。 青年教师和学生要有志于学、 有志于问、 有志于行,培养专注与责任感 作为副校长又身兼就业指导中心直属领导, 记者: 关于育人和自身发展, 就业指导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二者兼顾, 您有哪些建议? 所谓专注,是考虑到学生的培养,不是专注于成才、出人头地。 我始终认为, 只要心里有学生, 其他东西都是自然而然就来了。现在我取得了一点成绩, 我觉得是持续甚至艰苦付出后自然的回报, 并没有什么特别要祝贺的。现在的确有很多人在抱怨工作的重复和无聊, 他们可能闲暇了相当一部分时间而没有在意, 而以专注心态爱自己的工作并投入其中去充实自己太重要, 面对外界的诱惑, 应学会说“不” 。 所谓责任, 如果你选择了这份工作就得担当,就意味着你比别人更辛苦。我总是认为,教师绝不只是在课堂, 绝不只是在备课, 绝不只是在实验室,绝不只是在做文章,重要的一点是对学生尽职尽责。培育学生到了最重要的关口(就业)时你在哪里?固然不一定给他找到一个岗位, 但是可以尽力给他提供帮助。比如引导学生不要灰心,找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等等。总之, 责能志远, 有责,才能追逐高远的目标。作为教师和管理者,就业工作是我们正在做的一件高尚的事情, 一定要多亲近学生, 多倾听来自他们的需求, 多干一点对他们有利的工作。 应该说,就业工作不仅是教育的组成部分, 它也是与时代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是一个时代的责任。相信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是有使命感的,且会尽己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成果会慢慢的显现出来。而当这种氛围凝结成一种学校的文化, 每个人肩上的使命感更会油然而生,将自己的工作与学生终身的发展关联起来。还是那句话,心里有学生,就会追求优秀或卓越, 心里有学生, 除了就业工作外, 还会带动其他工作的进步。 就业工作改变明天, 任重道远 经过不断的主动投入与摸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做法, 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明确了科学的办学定位; 以弘扬主旋律为导向, 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信息体,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校内就业工作制度体系和自我考评机制。在“十二五”开局之年, 学校正逐步明晰着未来的工作方向。 记者:胡锦涛总书记日前提到建立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正好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 在这样一个时期,学校现在或今后的就业工作将有哪些新举措? 如果我们的目标已经清晰,那么我们的步伐就要坚定。回首过去, 我们信心倍增,现在则要有改变明天的信念,之后路任重道远。
|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