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专利指标体现国家核心竞争力

来源:知识产权报发布时间:2011-05-27 字体:

来源:知识产权报 网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  吴汉东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之争。从法律层面看,是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之间的竞争。知识产权战略特别是专利战略实施的成功与否,将决定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最终走向。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在关注专利数量和规模的同时,要特别重视专利的质量和效益。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刚刚步入“十二五”时期。新的5年既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时期,亦是全面深入实施国家专利战略的关键阶段。值此之际,“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的预期目标,将发明专利拥有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的指标之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十二五”规划纲要对专利指标的设置虽有“量”上的要求,但更多是对“质”的考量。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年度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百万件,达到122.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39.1万件,居世界第2位。我国毫无疑问是专利申请大国,但远不是专利强国,当前仍存在着专利结构失衡、发明专利维持时间较短等问题。专利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其中最具创新价值、最有战略意义的当属发明专利。截至2010年底,我国有效发明专利总量达56.476万件,其中国内有效发明专利占总量的45.7%,依然低于国外有效发明专利的54.3%;且从有效专利的结构来看,国内发明专利仅占国内有效专利总量的14.2%,而国外发明专利则占国外有效专利总量的78.6%。这种有效专利结构失衡现状的改变,有赖于我国不断提升发明专利的创造水平。此即“十二五”规划将“发明专利”作为衡量指标的主要原因;同时,专利的维持年限,往往代表着专利的附加价值与市场竞争力。
  国际竞争力研究权威机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将科技竞争力分为5大要素26项指标,其中即包括每10万本国居民拥有的有效专利数量等指标。据统计,在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中,国内有效发明专利的生命周期多为3年至6年,有效期低于5年的达53.3%,超过10年的仅有4.6%,而国外有效发明专利平均周期为5年到9年,且高于10年的达23.8%。鉴于此,“十二五”规划将“专利拥有量”,即截至报告期末权利处于维持状态的专利数量作为评价发明专利质量的重要指标。
  对专利质量和效益的评价,除以“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标准外,还应重视以下3个指标:
    一是关键技术领域的专利授权率。我国虽是世界制造工厂,但在高科技产业依然缺乏核心竞争力。大型民航客机100%进口,光纤制造设备、高端医疗设备及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基本进口,大型石油化工装备80%进口,先进纺织机、数控机床设备70%依赖进口。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划分的39个技术领域中,我国仅在食品化学、药品、材料冶金等15个领域占据相对专利优势。为此,我们要选择一些关键的领域、重点的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专利权创造的突破口,建立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二是专利技术的应用率。我国企业对专利技术的产业化重视不够,应用水平不高。不少企业存在着有技术无专利、有专利无应用、有应用无产业化的现象。目前,我国科技成果的平均转化率为25%左右,较之发达国家60%至80%的水平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要加快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提高专利技术的市场化水平。
三是专利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对GDP的贡献率一般为70%,美国和德国甚至高达80%,而中国科技创新对GDP的贡献率目前只有45%。着力提升专利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十二五”规划之时,正值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技术升级和企业改造的关键阶段,我们要进一步完善考核经济社会发展的专利指标体系,提高专利战略实施的质量与效益,从而加快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目标。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