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写文章的“刽子手”古远清

来源:羊城晚报发布时间:2011-04-02 字体:

    外部链接: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11-03/31/content_1075098.htm

    我与古远清 教授的认识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我最先在文学刊物上看到他的名字,因他的大名在刊物上出现的频率太高了,便引起了我的注意。后来,记得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我看到了他,第一次将名字和人联系在一起。远清 给我的印象是,大头大脑,穿着质朴,没有架子,像一位农村干部。他写东西很快,记得当时黄维梁 (会议负责人)叫他写一篇有关会议的报道,他第二天就拿出了稿子。他因此被人称为写文章的“刽子手”。


  后来在厦门、南京、上海、威海、台港澳等地的学术会议上都碰到他。在厦门大学召开的东南亚文学 国际学术会议上,我们两人同住一间房,那两晚两人无所不谈,自此便成了好朋友。


  2008年5月4日—6日,我与古远清参加在澳门大学举办的“第二届当代诗学论坛暨张默作品研讨会”。晚上我们一起去逛赌场,古远清绝不赌,连试一下都不敢,可见他是传统的文化人。可他对赌场却有浓厚的兴趣。我们先参观了重新装修过的旧葡京,又参观了对面的新葡京。新葡京雄奇壮观,富贵华丽,远清赞不绝口。从新葡京出来,我们意犹未尽,又乘车来到威尼斯 人度假酒店。它更大、更美、更豪华,被人称为亚洲的“拉斯维加斯”。在赌场的显眼位置上有一个舞台,风韵热辣又高挑丰腴的俄罗斯小姐在跳着撩人的“劲舞”,三点式的穿着上有金属片,在闪烁不定的灯光下很晃眼,显得亦幻亦真。古远清对赌红了眼的赌客们的狂热并不关心,但对这种现代艺术却依依不舍,似乎十分欣赏。


  古远清是一位有突出成就的学者,他是研究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的,起步没有广东、福建的学人早,但他后来居上,著作出得早出得多,我没有精确统计他究竟出版了多少部著作,约略估计应有20部以上吧。据我所知,单那分量较重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香港当代新诗史》、《当今台湾文学风貌》等大部头著作就有好几部。在世界华文文学这一领域里,个人研究成果有如此丰硕的,恐怕他是第一人。


  他的著作有几个特点:一、他有扎实而朴素的文学观念 。古远清没有沿用我国改革开放前用滥了的那一套文学批评标尺来规范台湾及东南亚华文文学,而是用一种灵活的审美眼光,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发展实际出发,让文学回归文学本体。二、他素有“资料库”之称,在他所掌握的世界华文文学的资料方面,无疑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与上海的陈子善 不相上下。他的家到处都是书,书房堆满了,连客厅都堆放着书,这一点有些像余光中 先生。有一年我去台湾开会,拜访余先生的时候,看见其沙发、茶几旁都堆着书。古远清著作的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就是资料非常丰富。我也是研究台湾香港文学的,出版过一部《香港文学史》,当我在拜读古远清1997年出版的《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时,我十分惊讶该书资料的丰富与翔实。资料的丰富,加上记忆力特好,这就是他知识渊博的原因。


  他的书多,除朋友赠送的外,就是他喜欢买书。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逛书店,有一次在澳门开会,会后约他出来看看澳门的市容,他一见到书店便如鱼得水,一头钻了进去,半天出不来,结果买了一大堆书。有时逛书店还逛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名堂。一次远清来广州,我陪他逛东风路的学而优书店,该书店有几个可供喝咖啡的雅座,我邀了《羊城晚报》“花地”编辑吴小攀来一起聊天,老古 讲了许多文坛的逸事趣闻,小攀心血来潮,马上提出在羊晚花地副刊上开辟一个栏目,经过磋商,当即命名为“文饭小品”。专栏由老古执笔,每周一期,一期三几百字。文章短小精悍,幽默有趣,读者爱看,现在还在继续。真没想到古远清脑子里会有那么多古怪的东西。


  在古远清做学问的路途上,还有一个“意外”。古远清是一位严谨的学者,一辈子专注于做学问,却“得罪”了炙手可热、大名鼎鼎的余秋雨,从笔战而转化为对簿公堂。前几年“余古官司”在文坛上颇为热闹,是建国以来文学研究对象状告研究者的典型案例,也是文学与法律的一次碰撞。这场官司幸好没有把老古拖垮,但也身心俱疲。2002年在上海出席华文文学学术研讨会时,看见古远清手里拿着一个袋子,碰到老朋友便随手送一份打官司的材料,其时心情相当沉重。2004年在山东威海再见到他时,他告诉我,官司经庭外和解,仅象征性地赔偿对方1元钱。这场官司有点戏剧性,正如古远清自己说的,“这是文坛最火爆、最有看点,然而又是最无聊的景观”。(王剑丛)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