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在武汉讨论库切

来源:长江商报等发布时间:2010-11-22 字体:

来源:长江商报  网址:http://news.cnxianzai.com/2010/11/301407.html

     “库切研究与后殖民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昨日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所长陆建德、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会长聂珍钊、牛津大学教授Boehmer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出席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

    今年70岁的J.M.库切是南非出生的澳大利亚作家,200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还两度获得英国文学最高奖——布克奖,代表作有《耻》、《国家的中心》、《等待野蛮人》、《迈克尔· K的生活和时代》等。现实生活中的他从来不参加任何政治活动,不签名不游行,他更关注的是人的处境,“精准地刻画了众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质”。他平常也不大喜欢抛头露面,在第二次获得英国布克奖时,拒绝了前往伦敦领奖。

    众多学者就库切的作品进行了文本分析,并试图揭示出其审美特征和精神价值。陆建德引用了英国作家奈保尔的一句名言“我憎恨压迫,我惧怕受压迫者”来印证自己在《耻》中感受到的库切给读者的黑暗启示。他指出《耻》是一部关于强夺和行刑的小说,正像库切所说,“革命将终结的既非残忍和痛苦,也非酷刑”。1994年,黑人领袖曼德拉就任总统,但残忍、痛苦和酷刑并没有因此告别南非,往日在驴子身上大发淫威的醉汉也可能是“新社会”的“强权者”、“行刑者”。他觉得这种复杂现象尤其值得库切文学研究者注意,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面临着新的问题,“简单地批判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并不能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语学院教授蔡圣勤认为,殖民主义不仅伤害了殖民地的被殖民者,对殖民者后裔,即帝国流散群体也带来了不可挽回的伤害。两者共同处在文化的选择和困惑中,这样,以“白人”与“非白人”的种族对立的研究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而库切的文论思想和创作实践则集中关注那些后殖民语境下的帝国流散群体,这填补了后殖民主义理论的空白。

    本报记者 卢欢 实习生 李森

其他相关报道:

长江日报:http://www.cnhan.com/gb/content/2010-11/22/content_1223718.htm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