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莫道桑榆晚 喜看重聚欢

来源:校友来稿发布时间:2010-11-11 字体:

——记夏学诗校友回校寻踪访友
卢石泉
    2007年11月27日,中原大学第48队的校友夏学诗同志偕夫人涂源淳同志联袂千里迢迢过巴山蜀水回母校来探望当年的同窗战友。(第48队和第49队是我校最早的一对财经专业姊妹班,共两百多人,于1949年7月建队,是学校南迁武汉,为适应国家亟需,以财经学院名义而开设的学习班。)
    夏学诗夫妇回母校首先找到的是当年跟他在同一个学习小组的我,首先问的是母校还有哪些48队的同学。这天上午,我陪着他们兴致勃勃地观赏了宽阔整洁、壮丽如画的校园。首义校区是他当年生活过的地方,他极想找到当年的宿舍、操场和大课堂,但最终只能惊叹:这儿的旧貌全然换了新颜。在校区的东南角,他着意去找当年学校在那里重启的一口古井,也没有找到任何踪迹。他是当年48队学生会的副主席,主管全队同学们的生活,负责大家的学习纪律和生活秩序。那时,武汉解放不久,解放战争尚未结束,大家的生活不但紧张而且很艰苦,为了响应节约用水的号召,使自来水只限于做饭和饮用,他要动员和组织大家早晚洗漱和浣洗衣物用井水。那井边是他当年战斗的场所,无怪乎他执着地要寻觅那口古井。
    午后,我们在校老干处的会议厅,约请当初第48队的校友,举行叙别的茶会。当时所有在校健在的48队校友,除张鸣鹤教授因事先预约去了医院以外,我和许春仙、吴克美、甘继群、彭星闾、杨惠等同志都到齐了。回想当初在48队时,他们个个风华正茂,而今再会面,大家都是80岁左右的人,多已两鬓斑白,彼此抓住手就放不开来,心情激动万分。学诗同志不禁急切地向大家诉述他毕业后先去西北,后又转战到西南,一直战斗在国防工业前沿搞建设工作的辛劳经历。接着,更深情地倾吐这些年他对母校和同学们的怀念。他说:“回母校拜望解放初期在48队的老同学是我多年的宿愿。因为48队是我人生转折的关键。今天,我们终能欢聚一堂,回忆当年同窗旧情,真是兴奋万分,格外高兴。”他强调:“人越老越重情,这一生我最不能忘的就是中原大学这段缘分。当初,我和同志们是从这里起步,才踏上革命征途的。这份情谊永远值得我珍惜。”跟着学诗同志的思路,大家都追忆着半个多世纪前我们在昙花林教学楼上那段抗大式的峥嵘岁月,都记得那时节陈铁等老师们的生动讲学;也念念不忘勤朴认真对我们始终高标准、严要求的肖永清主任;大家不禁还缅怀了当初同时毕业留校,终生奉献于党的教育事业,已先后不幸作古的战友崔之庆、胡绍铨、崔本立、洪汉平、陶仙艾、马明元等同志的不平凡业绩。
    必须补述,这场茶话会的主持人是彭星闾教授。他当年是48队的学生会主席,也就是夏学诗同志最亲密的战友。这位著名学者和我校商业经济专业的博士生导师一向稳沉如山,这次会上却动情地讲了许多感人的话,不断地以其诙谐幽默的谈吐为他掌控的聚会带来如潮的欢声笑语。对于昔日的战友,今天的远方来客,他着重是介绍了母校这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建设与发展进程,说明母校办学的指导思想、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师资培养、今日学校的规模和办学水平,以及远景的发展规划等等。得知这些情况,夏学诗夫妇深有感慨地表示,母校从当初百人小班起步,发展到如今年招五千多名学子,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校园环境美、办学特色强,打算在全国争创一流的巨变,实在令人惊赞。这无疑也是祖国面貌日新月异,迄今已呈翻天覆地变化的一斑。
    从年轻时就爱好摄影的杨惠教授,这天特地带着他心爱的相机,充当大家的义务摄像师,先后在中南楼前和首义广场等地为大家拍照留念。
    晚间,由星闾同志做东,请大家就近在首义园用自助餐。大家边吃、边谈、边欢笑,直到夜阑人静时分,才依依不舍分手。大家深感这半个多世纪彼此相会难、相聚短,现在必须约定,待到2008母校建校60周年大庆时,必来再相聚。大家还感到,彼此不是一般的朋友,我们是一伙革命的老同志,历来志趣相投,如今都已离休,没有什么尊卑贵贱之分,不争浮名,不摆架子,有的是共同语言、同志真情。但愿再莫失去联系,最好是定期找机会再到一起来,像今天这样,捧一杯清茶,尽兴地叙别,或重温母校旧事,或追念敬爱师友,或畅谈时事新闻,或感悟人生甘苦,交流各自的心得与乐趣,共同来美化大家的桑榆晚景!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