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理论界座谈五中全会精神发言摘要
来源:湖北日报发布时间:2010-10-28
字体:大中 小
来源:湖北日报 网址:
湖北日报讯 编者按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一五”规划,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本月23日,省委宣传部在武昌举行了全省理论界学习宣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就五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历史地位和一系列新观点、新提法、新精神畅谈了学习体会,现将专家们的发言整理编发,以飨读者。
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 吕东升
建国以来,我们党围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第一次是60年前的社会制度转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第二次是始于30年前的经济体制转型。我们党确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和国家生命线,创建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我们彻底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第三次就是始于当前的发展方式转型。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系统地谋划了科学发展的蓝图,提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重要指导思想,并从实现“内生发展”(扩大内需)、“协调发展”(结构调整)、“创新发展”(科技驱动)、“绿色发展”(低碳经济)、“保障发展”(改革开放)、“共享发展”(利益分配)、“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等方面作了系统部署,其意义重大、深远。从理论来看,这里所提出的主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发展;从实践来看,则是解决当代中国发展过程中一系列问题的一把钥匙;从国际视野来看,这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示范、借鉴,有助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危机,为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 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历史地位不亚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新中国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肖安民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我省“十二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这要求我们做多方面的努力。 发挥科教优势,走以先进制造业为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我省的科教优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湖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结合我省产业基础,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改造振兴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重视培育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对全省经济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服务业。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引导资源要素向现代服务业集聚,不断提高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水平。大力发展物流、金融、旅游、文化、中介、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围绕“两圈一带”战略,大力推进物流与制造业、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使之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根本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要围绕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着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稳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构建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特色突出、以大带小的现代城镇体系。
坚持科学发展观不动摇
省委讲师团主任 杨建国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制定和实施新的五年规划,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 当前,既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要看到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第一,世界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加大了我国发展的难度。各国的经济紧缩政策导致国际市场的需求萎缩和对华投资的减少,国际市场竞争更趋激烈,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和人民币升值的呼声,给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带来挑战。第二,国际政治格局、政治秩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西方发达国家千方百计遏止我国发展崛起,给我国发展设置种种障碍,需要我们科学应对。第三,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第四,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凸显,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物质文化生活的新期待,给科学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第五,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与改革的难度不断增加。全能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充分认识和应对我国科学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战略机遇期,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切实做好群众工作
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马哲军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特别强调要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把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与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做好党和国家工作并列起来一同部署,体现了中央把做好群众工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 当前,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各种社会矛盾处于易发、多发、高发态势,群众工作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面临不少挑战。各级领导干部要着眼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五中全会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努力改进群众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能力。 要深入研究群众工作规律,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资源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切实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干 部 要 在 思 想 上 尊 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始终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要用真理的力量凝聚群众,用感情的力量感召群众,用人格的力量影响群众,用艺术的力量感染群众,做到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做群众工作,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知心人、暖心人。
创造第二次经济奇迹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 胡思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有一系列新观点、新判断,博大精深。我想从中国百年经济奇迹的角度来汇报学习体会。 这次会议的主题为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十二五”规划的主线为什么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次会议为什么被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这两个问题其实是内在关联的。正是特定主题和主线的确立,赋予了五中全会具有新的历史里程碑意义。这种历史里程碑,可以从两个历史区段来认识: 一是世界范围内的百年经济奇迹。在世界工业化过程中,成功的后赶国追赶先行国家都创造了一个持续百年的经济增长奇迹,即百年追赶。荷兰超过意大利是1600年~1700年,英国超过荷兰是1700年~1820年,美国超过英国是1820年~1913年,日本自明治维新(1868年)追赶西方,到 1968年超过德国,成为西方第二大经济体,正好一百年。按照邓小平同志的“三步走”战略,从1949年~2049年,中国复兴也是100年。 二是新中国经济社会经历了三次转型。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第一次历史转型——社会制度转型;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则是第二次历史转型——经济体制转型;“十二五”规划意味着中国第三次历史转型——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在内的全方位发展模式的转型。如果说新中国前六十年,创造的第一次经济奇迹主要是量的增长的话,那么,未来中国四十年,则注定也必须是以质的提高为特征的第二次经济奇迹;五中全会彰显了我国以“绿色化发展”为特征、创造第二次经济奇迹的坚定决心。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湖北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吕忠梅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将保障和改善民生及收入分配结构调整提升到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新高度,并将“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地位提升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通读整个公报,不难发现全会关于民生问题具有严密的逻辑,它不仅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亦与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扩大内需战略密不可分。 社会收入差距过大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于是,如何公平分配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就成为中国经济成功转型与社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 其实,要分好“蛋糕”必须首先有良好的蛋糕分配规则。因为从根本上看,民生短板的根子,出在经济结构不甚合理和体制改革还跟不上节奏。因此,解决民生短板,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或者说不仅仅是出台经济政策、加大投入的问题,还必须要转变观念,推进全面改革。 先制定分蛋糕规则,然后按照规则进行分配,任何人都必须在规则的范围内行动,这就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市场经济必须是法治经济,如果说,中国今天的现实告诉我们: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公平正义比阳光更灿烂,那么,走依法治国之路是唯一选择,因为有恒产才会有恒心,有恒心才会有安宁,有安宁才会有稳定,有稳定才会有发展。法治可以给人民以安全感,法治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的最佳途径!
进一步创新金融环境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伍新木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就“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议,要求“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这为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明了正确途径。不论产业创新、科技创新还是人才创新,都需要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如文化环境、政治环境、政策环境、金融环境等。就实体经济而言,在创新环境中,良好的金融环境、投资环境是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环境。 西方发达国家高新技术革命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金融创新,鼓励风险投资,调动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对经济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华尔街金融泛滥导致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我们应当科学对待。 我们在加强金融秩序和风险监管的同时,仍然需要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鼓励金融创新,特别要鼓励直接面对实体经济为产业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创新服务的金融创新。在金融环境的创新中,最重要的是鼓励发展投资金融机构,鼓励发展能有效导引、放大、启动民间社会资本的风险投资,这将成为湖北创新金融环境的重要突破口。
一场深刻的变革
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宋亚平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自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社会制度变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三次革命,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超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一次深刻的经济变革,而且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就经济变革而言,就是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就社会变革而言,就是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让发展成果由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转变发展思路,深化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张中华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决定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向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根据当前国际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以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全会将“十二五”时期定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同时,全会还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这不仅阐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同时阐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关于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会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二是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三是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四是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五是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五个坚持全面准确揭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内含,同时也明确了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路线图。 结合省情深刻领会五中全会精神,对于我省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提升精神国力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院长、教授 秦在东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也是国家和民族的强大力量。面对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日益凸显的战略地位,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此,全会强调“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会提出的这些新命题和新要求,既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部署,也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党首次最全面最完整最严谨地阐述文化发展的命题,显示了我党高瞻远瞩的政治智慧。 五中全会从国际大视野的角度明确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构想,党中央异常清醒地昭示国人: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全会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要求,依我之见,这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通过文化强国提高我国精神国力的新命题。发展文化产业,不能只关注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例,而更要关注文化产业的发展如何更好地反哺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地和谐发展,才是文化强国的根本载体。本版策划 喻立平 王才忠 文字整理 李云清 陈斌 摄影 张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