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潘梓年在中原大学

来源:校友回忆录——《岁月如歌》发布时间:2010-06-17 字体:

    中原大学是在中国人民奋斗求解放即将取得伟大胜利的特殊历史时期,由中国共产党人所创建的一所特殊的革命大学。虽然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这所大学从中国大学序列中撤出,但它传奇般的发展、内在的精神与劳绩依然被后继者们述说、传承着,表现出了独有的魅力和生命力。而潘梓年就是这所大学的校长,他为学校的成长与发展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中原大学学人的光辉旗帜。
 
肩负重任开办革命新学府
 
    1948年春,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在广大的中原地区,随着刘邓大军、陈粟大军、陈谢大军纵横驰骋,迭奏凯歌,将鄂豫皖、豫西、豫皖苏三个解放区连成一片,一个拥有3000万人的中原解放区遂告形成。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的领导鉴于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大决战即将展开,解放区建设又急需大批干部,因而决定报请中共中央批准,在中原解放区成立一所革命大学,培养和造就一批干部,以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批准了中原局开办学校的请求。
    1948年8月2日,在中原局、中原军区驻地召开的“八一”建军节纪念大会上,中原军区司令员刘伯承宣布:中原大学正式成立。至此,一所新型的人民革命大学——中原大学,在推翻三座大山的隆隆炮火声中,沐浴着新中国的黎明曙光在豫西解放区诞生了。
    中原大学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应运而生的,它与我党在战争时期创办的学校一样,都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一方面它继承了我党办教育的优良传统,而另一方面则在新的形势下不断地创造积累许多新的经验,尝试着新的教学方法,以期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地培养和造就一批革命知识分子,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为加强对学校的领导,巩固所取得的胜利成果,扩大影响,以吸引广大中原地区更多的进步青年前来参加学习。中共中央任命范文澜为中原大学校长(范此时担任北方大学校长,后因其它原因未到任。),潘梓年任副校长(主持全面工作,后任校长),孟夫唐任教务长。正是由于潘梓年副校长的到任,中原大学的领导核心迅速地建立起来,学校的创建工作步入正轨,有条不紊地全面展开。
    建校伊始,白手起家,办学环境极其简陋,当时是既无校舍教室,又缺教员教材。但为了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办学任务,潘梓年校长带领全校师生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展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没有校舍,学员们就住在当地农民让出来的空房,铺上麦草就是床;没有教室课桌,两腿上架一块木板就当课桌,树荫下、打麦场,甚至马棚、破庙也都成了上课教室。而教员则主要来自河南大学的一些教授和晋察冀南下来的干部。即便如此,师资还是严重缺乏。为此,潘梓年校长常常担任几门政治理论课的主讲,他以自己深厚的理论功底和20多年来的革命经历,把政治理论课讲的即深入浅出,又新鲜活泼,使学员们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政治觉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革命人生观的教育。所以,学员们常说,潘校长象团火,走到哪里哪里就燃烧。潘梓年同志不仅在课堂上向学员们讲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课后也时常与学员们谈心,解决他们各种不正确的思想,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由于潘梓年校长是老报人,曾创办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影响很大的《新华日报》,因而对党的宣传工作十分重视。他到学校后不久,就多方积极筹办校报校刊,认为这是一所学校必不可少的学习园地,也是大家交流思想和学术观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在他的直接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办刊人员克服了许多困难,使《中大生活》周报和《改造》刊物,终于面世了。由于刊物的内容主要是讲解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报道学校动态,反映学员生活学习状况,解答学习过程中问题,发表学员学习心得和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因而在学员中间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为了将这批进步青年迅速地培养、改造成为革命的知识分子。潘梓年校长还专门在《改造》创刊号上撰写了《中原大学是这样一所大学》一文,全面论述了学校的办学宗旨。他指出:“中原大学,是适应目前的要求来办的一所大学。目前中原人民最大、最高、最迫切的需要,是把革命进行到底和迅速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原;具体地说,就是全力支持大军南下过江,尽速恢复生产以至逐步发展生产,中原大学的教育,就要能满足这个需要。毛主席说:中国的革命,没有革命的知识分子参加是不能成功的,就是说,进行战争和经济文化建设事业,都迫切地需要有知识分子,但所需要的是革命知识分子,而不是其他的知识分子。中原大学的教育,就要能把一般的知识分子,改造成为革命的知识分子,以满足这个迫切的需要。”
   中原大学正是在这一办学宗旨的指导下,活泼地创造着战时教育、革命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其特点是:
    一、学制短而灵活。学校是以学习政治,改造思想,改造人生观,短期训练干部为目的的。因而,学校的教育方针是理论联系实际,把知识分子当作自己人进行教育改造,把他们培养成能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战士。学习时间一般为四个月左右,也有因工作需要提前结业,奔赴前线或各地党政机关。从中原大学1948年8月成立,到同年底,先后有一、二大队学员和研究班学员提前结业,189人被分配到中原解放区和华东解放区党政机关工作。1949年4月初,解放军渡江前夕又有500多名学员结业,奔赴渡江前线和各地党政机关工作。
   二、教育内容精简实用。学习期间课程设置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以及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方针政策。在经过一段时间实践后,潘梓年校长认为在教育青年知识分子过程中,要结合实际、解决问题才会更加得力。因而在学校迁移开封后,他便提出增设《科学社会观》,其主要内容着重讲授“劳动创造世界”、“五种社会形态”、“阶级与阶级斗争”、“国家与革命”等,这对学员的思想改造能起到突出的作用。而他则率先开讲这门课,在学员中反响很大,很受欢迎,很有成效。
   三、教学方式生动活泼。学校没有固定的教室,于是树荫下、打麦场,甚至马棚、破庙都成了上课教室。固定教员少,潘梓年校长就时常请中原局、中原军区的领导给学员上大课,作专题报告。教材缺乏,除了千方百计求援外,他还组织一些有教学经验的教员,吸取老解放区工作经验,总结自己的经验整理编印出一批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供学员使用。这样做不仅在本校发挥了很大作用,而且也支持了同类政训班性质的学校。学员除了上课、听报告外,学校还组织他们参加社会调查,召开小型座谈会,总结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充分调动与发挥教、导、学三方面的积极性。
    中原大学建校初期,在潘梓年校长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发展的态势十分良好,吸引了中原各地区的大批青年学生纷纷前来报考,希望能来中大学习。为了满足这些青年学生学习的愿望,11月中旬中原大学在开封设立分校,开始招生。12月下旬学校由豫西宝丰县整体迁往河南省城开封,暂住河南大学校园。为了更好地争取、团结中原广大地区知识青年一同进步,以中原大学为核心的中原地区学生联合会宣告成立,并成功地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潘梓年校长到会致辞,勉励中原地区广大知识青年努力学习,团结进步,勇于投身伟大的人民革命斗争洪流,为建立一个新中国而奋斗。
 
呕心沥血实现教育正规化
 
    1949年5月,中共中原局决定,中原大学南迁武汉,为华中地区训练培养一批干部,以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潘梓年校长为这次学校长途南迁武汉作了周密安排,并于5月中旬先期抵达武汉具体考察校址,落实办学条件,为学校南迁做筹备准备工作。学校8月上旬南迁完成,随即在武昌举行了开学典礼,9月初即开始在华中地区大规模招生。
    早在开封时期,潘梓年校长就为学校以短期训练培养干部为主,开始向正规化教育转变的问题有所思考,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为这个转变作了准备。在一次干部大会上,潘梓年校长谈到学校今后发展方向,培养人才目标时,着重谈了向教育正规化转变问题,他指出:“学校不仅要及时培养出大批干部以适应形势的急需,而且还要创造和总结出一套较为完整的教育和教学经验,以此向中原地区各革命学校交流、传播。今后,教育向专业化发展是必然的,现在就应该着手有所准备。”
    为实现这个转变,学校加强了对四部的政治研究室的建设和组织领导,并具体规定了研究室的任务和目的就是:组建教师队伍,组织教师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提高;与此同时,研究室还要承担起对研究生培养的任务,使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研究,能够担任教学工作,以弥补教师的缺乏。由于采取了这些有力的措施,政治研究室从1948年底起,就陆续从原一、二大队及以后各队的毕业学员中选优作为研究生培养,参加研究室的学习和工作,为学校尔后向正规化教育转变培养了一批师资力量。
    在学校完成了南迁任务后,1949年8月底,潘梓年校长主持召开了第三次校务会议,专题讨论了中原大学今后的办学方针。在此次会议上,潘梓年校长根据中央精神并结合形势发展的需要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我们今后办学,不仅要吸收敬仰革命学校的广大青年加以政治思想教育,还要培养财经的、文艺的、教育的各种干部;不仅要培养新的,而且还要改造旧的。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担负起党给的办学任务。
    会议经过充分讨论后决定:为适应今后和平建设的需要,改变过去只办短期政治训练队的方针,除新建文艺学院外(中原大学南迁武汉后,原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因无力继续办学,请求接管。中南军政委员会即指令该校并入中原大学文艺研究室,组建成中原大学文艺学院),还要增建财经学院和教育学院,将原有的短期培训班改建为政治学院。而政治学院既担负培训一般干部的任务外,还负责为其三个学院输送预备生。文艺、财经、教育三学院则根据各院的业务性质制定各自的方针、计划。
    中原大学分党委随后给中南军政委员会报告此决定。经批准后,于1949年11月中原大学校在校内分别成立了独立的教育学院、财经学院和政治学院,开始实行政治培训和业务培训相结合的方针,在学制上则采取了多样性和适应性,先后开设了三年制的本科和两年或一年半的专修科,而政治培训则改为半年,并还随时根据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委托以及中心工作的要求,举办各类专门性培训。例如,1950年6月,中南财经委员会要求学校在一年半的时间内把中南六省二市县级干部5000人轮训一遍等。
    中原大学在教育方针和教育体制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是学校向教育正规化方向迈出的关键性一步,为学校尔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潘梓年校长则是领导这次重大改革的总设计师,为改革的设计和实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作出突出的贡献。
    潘梓年校长在对老年知识分子的关心和对青年教师的教育培养方面,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体现出了一个老革命家的情怀和魄力。1950年9月,潘梓年同志由副校长出任校长,并兼任学校分党委书记。他对来校工作的老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上严格要求,经常与他们交心谈心,要求他们认真改造思想,端正态度,与旧社会、旧思想彻底决裂,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在生活上,则对他们尽量给予照顾,帮助他们解决家属工作问题以及住房和职称待遇问题,使他们感受到过去从来没有过的温暖和受如此重用。为了学校长远的发展,在对待青年教师的使用培养上,潘梓年校长则果断坚决,甚至“忍痛割爱”,送他们到人民大学学习进修或读研究生,使他们在业务上能尽快得以提高。由于潘梓年校长的正确决策,学校的师资队伍发展很快,形成了老中青三结合的梯队,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1年初,潘梓年校长出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委副主任、教育部部长,因而主管学校的事务就相对减少了,但他一有空就来学校检查工作,主持校务会议,讨论决定学校的重大事情。当年的中南工农速成中学的成立就是潘梓年校长为解决工农干部文化偏底而筹建的(现已更名为“华师一附中”,成为湖北省最知名的中学之一。)1950年初广西革命大学筹建过程中,潘梓年校长及时地从中原大学抽调出一批得力的干部和教师骨干支援广西革命大学筹建,使中原大学的优良传统、作风、教育方针、方法在广西革命大学得以发扬光大,开花结果,为广西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1951年12月,潘梓年校长调离我校。虽然他人走了,但他的革命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人宽厚,办事认真、执着等好作风和高尚的人品,成为了中原大学学人的光辉旗帜,并犹如一本魅力永存的教科书,熏陶教诲着后继者。 (王列平)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