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吴玉兰:教育是平等的交流

来源:发布时间:2009-11-12 字体:

     (记者 钟鹏鹏 马曼琳) 吴玉兰:新闻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西省宜丰县人。先后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系和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获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和文学博士学位。主要讲授《新闻写作学》、《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节目主持艺术》、《经济新闻报道》等专业课程;1995 年获中南财经大学首届教学优秀奖。与导师罗以澄教授共同主编《新闻采访》教材,参编著作和教材有《优秀经济新闻赏析》、《电视新闻报道学》和《节目主持概论》等6部;已在《新闻大学》《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新闻界》和《新闻与写作》等新闻学核心刊物和《武汉大学学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等重点核心刊物发表论文 50 余篇;已主持完成《经济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研究》、《新闻写作教学训练体系》等校级课题,现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规划项目《媒介生态学视角下我国财经媒体发展研究》、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规划项目《媒介生态学视角下武汉都市媒体发展研究》、共青团中央规划研究课题《传媒多样化与青少年成长》和省级教学课题《<经济新闻报道>创新教学体系研究》。1995 年获中南财经大学首届教学优秀奖,08年再次获本科教学奖一等奖。

       

教书育人:平等·知心·和谐

 

    有人说,能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乃人生一大幸事。而“我们的大学能够有吴老师陪伴,是我们的荣幸”,则是同学们对吴老师的真心话。

 

    吴老师虽然在教授《新闻写作学》、《经济新闻写作》等课程的同时,还担任我校新闻学院副院长,但吴老师一直都坚持学生叫她“吴老师”,而不是“吴院长”,“我觉得院长这个职务不是在课堂上的,因为我不是在课堂上当院长的,在课堂上,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老师,只是一个传道授业的师者”,吴老师认为,称呼老师可以拉近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而且院长这个职位只是帮助她更好的做一个老师,同时,可以从学生那里更方便的获取相关信息,也吸纳更多老师的优点,以便完善自己,促进大家的共同进步,使我们学院的教学工作能更上一层楼。

 

    关于称呼,吴老师坦言,这也是她能跟学生保持良好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仅跟学生如此,很多同事也都只叫她姐姐,老师觉得这样可以拉近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大家能够更好的合作,关于这点,老师很崇尚许智宏校长,尽管他现在已经退下来了,但他在任时,每年都会参加学生的元旦晚会,而且每年都坚持唱一首歌,有一年他唱了一首《隐形的翅膀》,而且告诉学生,他希望北大也能给大家提供这样的平台,让大家有一双翅膀,飞到自己想去的远方。吴老师十分欣赏许校长对师生关系的处理方式,并且也一直坚持不懈的努力着,以求做到更好。

 

    自教学以来,吴老师一直都坚持以一颗平等心对待学生。一次,吴老师的学生苏萍写了一篇论文,希望吴老师能够给予指导。虽然老师那段时间特别忙,但还是抽出时间把苏萍约到了她的办公室。论文看到一半,电话就响了起来,原来是有人要约她出去。她当即推掉了,说:“在帮学生看论文呢。学生约了我好几天了。”

 

    吴老师曾做过四年新闻系首届学生97级的辅导员,专业创办初期师资有限,所以吴老师要上《现代汉语》《广告学》《节目主持艺术》等好多门课,那40个学生在老师整个20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印象是非常深刻的,“那时候,每次上课时站在讲台上,我都好紧张,因为好多课都是第一次上,自己底气不足,有时候就特别恐惧,但同学们的那种宽容,对我的那种鼓励,都让我深受感动”,“我那时候给97级上课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每次上课时的紧张和下课时同学们的鼓励”。

 

    那时,吴老师班上有一个来自广西的贫困生,老师觉得并不是贫困就不能快乐,就注定了要沉默,要低着头接受别人的施舍,因为贫困不是个人的错,他们可以跟别人拥有同样多的快乐,跟别人一样拥有同等的权利,可以做一切想做的事情,后来,在老师的鼓励下,那位同学大学四年都过得特别开心,同学也都特别喜欢他,“他再穷,也没被贫困所压倒”,吴老师的鼓励和关心不仅仅成就了那个同学,更是感动了整个班级,“毕业之后他一直都叫我姐姐”。

 

    “老师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一直以来,吴老师都用自己的关心和鼓励,为那些处于黑暗中的学生送去光明和希望,让他们有一盏走向未来的明灯。

 

                           课堂设置:创新·互动·实践

 

    到目前为止,吴老师已获两次本科教学奖,“在我教学这20多年里,我一直是比较看重教学的,重视课堂,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老师,最基本的还是要交给学生专业知识。”

 

    能在教学方面取得不菲的成绩,与吴老师的教学特色是密切相关的,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注重体现课堂特色,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最终形成了一种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同样,吴老师也有自己的教学理念:教育是平等的交流,不仅是交给学生知识,而是把自己的人格信念和学生分享,教学相长,敞开心灵进行平等交流。

 

    在吴老师所教授的《新闻写作学》的课堂上,吴老师就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独创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吴老师先将全班同学分组,然后每节课都安排一组同学进行《新闻播报》,播报的新闻是由学生自行找稿并将其改写出来,《新闻播报》必须具备时效性,还须包括一周内国际国内的重大新闻,播报的同学可根据自己的选择模仿诸如《新闻联播》一类的新闻节目,也可自己创新,其中也可穿插《天气预报》、《图片新闻》等,形式多样,这样既可以无形之中使同学们关注本周内的新闻,锻炼学生的播报能力,达到教学的目的,而且可以提高同学们对课堂的兴趣,同时,也可以让同学们在互相激励下,互相帮助,可谓“生生互动”促使共同进步。在每次《新闻播报》结束之后,吴老师都会做细致全面的点评,让学生在第一时间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做的不足需要改进,什么地方做的不对需要改正,有什么问题在课堂上师生直接就相互讨论,互相交流。

 

    吴老师还会邀请往届的优秀实习生走进《新闻写作学》的课堂,给同学们做暑期实习经验分享与交流的汇报,让学生们了解真正的记者生活,在听别人多彩的采访经验时,也为自己心中的记者梦插上理想的翅膀,给了学生们最大的鼓舞和最真诚的告诫。

 

    另外,吴老师还让学生每星期改写两篇新闻,每月写两篇观察日记和一篇报评。新闻改写和报评练习可培养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观察日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性。吴老师在教给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了书本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完美结合。

                          言传身教:敬业·尽职·认可

 

    好老师有何定义呢?在吴老师的观念里,除了基本的传道授业之外,老师还要用心去对学生,用心去爱学生,鼓励学生,发现自己,完善自己,同时,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能有所收获。作为一个老师,还要教书育人,要教给学生一个好的人生态度,要有人生理想,同时,还要起表率作用,言传身教,通过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来影响学生,“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习得的过程”,最后,作为一位女性教师,她很乐意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也使她能更好的帮助同学。

 

    “我觉得我在努力做一个好老师,但是是不是好老师不是我说了算的,这个要由学生来说”,吴老师还笑着表露,常常做两个梦,第一个梦就是梦见记错了教室,记错了上课的时间,然后心里就特别的着急,第二个梦就是在课堂上,努力的想给学生们讲课,但是学生要把她赶下讲台,“所以,从这点来说,我内心还是期待成为一个好老师的,至少我是把做老师这个事看成很重的一件事”。

 

    有一节《经济新闻报道》课,与平常早早来到教室不同的是,吴老师几乎是踩着铃声走进教室。她一边说着对不起,一边颤抖着从包里拿出教案,她的脸色苍白,话一出口竟然就哭了起来,话语间也是透着颤音。后来学生们才知道,她刚刚驾车来的时候被一辆大卡车撞了,生与死就差了几厘米。事故发生后,她没有想到让亲人抚慰一下惊吓的心情,而是一个劲地向交警说:“我上课要迟到了!”在这种情况下,吴老师还是坚持给同学们上完了课,这足以显现吴老师的敬业与尽职。

 

    吴老师表示,尽管新闻学院在科研方面不占优势,但是学生活动在全校还是很有口碑的,老师希望教学方面也能这样,同时,还希望能和其他老师一起形成一个非常好的团队,使每位老师的优势都能发挥出来,每位老师的魅力都能展现出来,当全校师生提起新闻学院时能把每个老师的特点都记住,“这样我就觉得作为一个管理者,我就做到位了”。

 

    关于课外辅导,很多做博文杯、大学生创新项目大赛等的同学都找吴老师做指导老师,而老师也十分乐意帮忙,“承认是有多种形式的,一种是金钱的承认,社会的承认,还有一种就是你自己认为的得到的承认,我觉得,学生承认我我就得到了最好的承认”。老师还提到,自己是比较喜欢老师这个职业的。

 

    对于获奖,吴老师表示,感觉有点不好意思,大家都聚焦到自己身上,都期望自己做的更好,让自己很紧张,很有压力,当然,心里会暗自高兴,毕竟自己多年的努力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我不会把它当作一个资本,而会当作一种挑战,因为有更多的人来关注自己,自己就必须做的更好,争取更大的突破”。

 

 

    记者手记:采访中当问到什么是幸福的生活时,吴老师说,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快乐的家庭、一份积极乐观的心态,就是她心中的幸福生活。虽然没有学过佛学,但吴老师一直都信奉知恩而报,随遇而安的同时不断的去发奋努力。正如她的QQ签名一样,吴老师信奉“每时微笑,每天快乐”的生活观,从1999年开始,硕士博士一路走来,吴老师用自己阳光的生活态度、知性的生活方式和严谨的治学方式影响学生,用爱心与耐心赢得了学生的爱戴与尊敬。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