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廖涵:致力改革 为教学管理开新路

来源:发布时间:2009-11-11 字体:

 

        


    (记者 丁幸 高婕) 廖涵,1964年5月生,江西九江人,教授,博士,我校经济学院副院长,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廖涵教授不仅是我校的科研骨干,并兼任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会员,全国国民经济管理教育学会理事,湖北省价格协会副秘书长。其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经济学,外贸、就业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廖教授自03年担任经济学院主管本科教学工作的副院长以来,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重心,狠抓教学管理,规范教学制度。他负责的“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获得教育部立项,以“知识复合型、能力复合型”为建设理念的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也得到专家和领导的充分肯定。

 

    2009年10月,廖教授荣获校“教学管理”奖,六年兢兢业业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中究竟饱含了怎样的付出与辛劳呢?让我们走近廖教授,细数历年来一路走过的点滴。

 


                      漫漫求学路  落子无悔

 

    1982年,站在专业选择的门槛上,廖教授义无反顾的投身于经济专业。那时的专业选择范围还比较狭窄,多为中文、历史等类型的学科。廖教授考虑到自己爱思辨的性格,又喜欢对学习进行规律性的总结和思考,而不是机械性的记忆、枯燥的背诵与写作,尽管当时对经济专业的了解尚浅,仍然坚定地选择了这个专业。在之后的学习中,随着对经济学了解的不断深入,加上老师的器重与喜爱,他开始真正的喜爱上了这个专业。

 

    大学时代的廖教授和我们一样,在学习中难免有浮躁的时候,但他一直严格自律,坚持持续性的学习。他说,这一点对自己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

 

    老师这个职业非常清贫,福利也不高,刚留校任教时,看到很多同学和熟人在下海经商的热潮中都有很好的出路,廖教授曾一度对坚持老师这个职业有过动摇,但曾在企业中工作过的短暂经历让他发现,自己热爱思考与观察的性格实在难以改变,这种性格实在不适合在企业和政府机关工作。更重要的是,廖教授至始至终对教学都有一种“想舍弃,但心里还恋着”的感情,学校的氛围和资源对研究也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在这里他能够自由的思考而不受打扰。就这样廖教授坚持下来了,在教师这个位置上付出了这么多年。做一行就要像一行,哪怕不是自己最喜欢的,但仍本着负责的态度,认真的在这一行走下去,这种羁绊也是一种人生选择,而且也不曾后悔过。

 

    回顾一路走过的大学生涯与教学经历,廖教授颇有感触,他恳切地向学生们提及了几点建议。他表示,“教育有规律,受教育也有规律”,只有潜心求学,建立了自己的知识框架,才能掌握解决问题的工具,特别是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夯实基础。针对现在社会上普遍提倡的社会实践和兼职等,廖教授严肃的表示,“不要把社会实践看得过重,每个人生阶段的任务不同,大学不是职业学校,应把重点放在学业上,厚积薄发”。他鼓励同学们平时多动手写作,哪怕是一篇短少的读书体会,也能活跃思维。廖教授结合自己的经历劝导同学们,学习中难免遇到浮躁,“要真正做到思想自由,行为上得先下地狱”,“思想自由不等于行为散漫”,特别是文科类学校,更要注意自律与严谨性的培养。

 

                      规范与创新  孜孜以求


                      
    经济学院自2000年以来,历经数年的建设,在教学管理方面得到了逐步的完善和发展。廖教授介绍到,03年担任副院长管理本科教学工作时,正值教育部进行本科教育评估,随着制度的逐步落实,本科教学的规范化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仅对教学的投入有所提高,老师的教学态度和纪律也得到了加强,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谈及一路走来所进行的制度创新与完善,除了建设经济学特色专业,廖教授着重介绍了正在进行的“经济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他表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通过改革创新,以“知识复合型、能力复合型”为培养理念,并实行教学环节的改革,在“实习、实践、实训”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出综合素质强、人生品味高尚、生活质量高、工作态度好、礼仪风范俱佳的人才,就是“从专业角度实现对人的教育”。

 

    但在这一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廖教授说,由于学生的素质有高下,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哪怕是基础课程的学习,都不能很好的协调,出现“喂不饱”与“消化不良”的现象,更不用说学校实验的双语教学了。他表示:“大众化教育下的精英培养,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要规范本科教学,则需完善教学程序,规范评估制度,并加强评估监管使质量监管成为长效机制。廖教授向我们介绍到,教学程序流程包括课前计划的制定、备课、学生到课率、听课制度和考试评分,导师制等;其中对于开课的要求是一定要有配套的教材,监管人员可随堂听课,进行学生的信息反馈等等细节规范。完备的流程,让老师明确职责,有助于规范化的管理。

 

    针对现在大学中常见的老师科研与教学相冲突的问题,廖教授从管理者的角度谈及自己的看法。他表示,“这种把学校办成科研院的行为,是以科研规律代替教学规律,将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之间简单的划等号,专注科研而忽视教学的观念,是片面且狭隘的。

 

    廖教授指出,如今的教师考核综合表中,教学信息只简单的包括课堂课时多少、课堂效果等,无法真实反映教师投入,这样的考核方式对致力于教学的老师而言,并不公平。他介绍到,目前已从“实验区”经费中单列课题,研究如何对教师的教学机制进行考核,也希望通过适当提高教学考核的比例,将老师对学生的论文、项目指导等加入评估项目,并“以一定的机制对老师的教学投入加以承认”,调动老师对教学的积极性,推动教学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他表示,学科建设应以科研为基础,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才能得到相互促进的互动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廖教授还向我们介绍了最近正在引入的教学方法——经济学实验,既将实验的方法带入理论经济学的学习中。他表示,在科研上,通过实验能对心理和行为做直观的反映,在教学上,“对原理本身进行检验,把原理的黑洞揭开”。其本身与案例教学不同,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这“不是简单的信奉一个原理,也不是简单的推翻一个原理”,而是在实验中学习,运用事实依据,依托数据对原理进行检验;既可以从中证明学习中得到的理论,也可能会推翻原先的理论。这一学习方法在国外早已有,在我国刚起步,是理论经济学教学模式上的积极探索,应该说是很有意义的。

 

                      析热点聚焦   与时俱进

 

    谈及自己的科研时,廖教授直言道由于一直把精力放在教学管理这块,精力有限,在科研上的投入不是很多,一般也只是在长假时才有机会花时间专研。不过在谈及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时,廖教授颇有些见解。教授分析道,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主要集中表现在出口和外汇储备上,美元的贬值对我国的外汇储备造成很大的压力;出口上,目前我国面临许多反倾销案,就是各国面对金融危机采取的应对措施,如高关税、贸易壁垒和打着法律旗号的贸易保护。

 

    廖教授认为,金融危机的影响实际上并没有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首先是因为国际间的协调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我国本身的集权管理和宏观调控能力,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廖教授独辟蹊径的讲解道,我国公民的市场经济的自由民主意识缺乏,行政参与程度高,民众对行政手段的依赖性高,对市场调节的依赖性低;我国的市场经济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采访手记:


    刚采访时,廖教授对“教学管理”奖态度很淡然,谈及对这个奖的感想时,廖教授也非常谦虚的表示,自己只是运气好,申报了这个奖项而已,还有很多如院长做得比我多比我好,或者淡泊名利没有报,或是错过了。他一直强调自己并不是最优秀、做得最多的。
    对于自己的工作,廖教授风趣地形容到,“就像个大管家”,处理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还包括学生学业上的,如出国签字,毕业论文、教学安排等等。

 

    采访过程中也不断有人来找廖教授处理工作事务,廖教授的生活或许并不需要多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是在这些教学管理的点点滴滴中,我们不难看出廖教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无悔精神。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