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化体育改革为支点 撬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体育部主任 肖杰
体育部党委书记 傅小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重大战略中肩负重大使命、具有特殊地位。高校体育事业是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指引下推动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实践载体。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支撑和学校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体育必须主动服务和融入改革发展大局,以“强体魄、铸精神、育全人”为核心构建以体育人新范式,为学校发展注入“强筋骨、砺心智、促协同”的澎湃动能。
一、强筋骨:以体质革命夯实发展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最根本的是增强人民体质、保障人民健康。”健康是生命之本,运动是健康之基。在强化“教会、勤练、常赛”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五化”发展体系的基础上,我们要群策群力、多措并举破解学生体质提升难题,通过体质革命为人才培养筑牢生理基础。一是完善体育特色课程体系,强化《户外运动》《桨板》《腰旗橄榄球》《大学生体育健康》等优质精品课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二是创新群体竞赛模式,打造中南大体育赛事一人一项、一院一品、一年一节“六个一”工程,推动体育活动的常态化、全员化参与。三是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十大计划》,实施个性化、差异化的体质提升方案,开设体测提高班、强化班和精英班,增强体质干预帮扶的持续性、精准性、有效性。
二、砺心智:以学科融合淬炼精神内核
当前,体育教育正突破传统身体训练的单一维度,通过跨学科融合构建起“价值观塑造+能力培养+精神淬炼”的立体化育人体系。立足学校“财经政法深度融通”的学科特色,充分发挥“体育+”融合育人效应,可以进一步彰显体育全面育人价值,为培养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注入深层精神动能。一方面,强化党建引领和思政元素浸润,打造沉浸式“体育+思政”育人模式,将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嵌入体育教学,用中华文化、红色基因熔铸新时代中南大精神底色,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精神传承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注重“融通性、创新型和开放式”人才培养,推动体育竞赛规则、健康管理知识与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知识深度融合,通过项目制学习和场景化实践,在人才培养中提升交叉学科育人价值,在社会服务中践行“经世致用”,在响应时代召唤中彰显体育担当。
三、促协同:以文化塑造释放整体效能
高校体育改革要以文化为纽带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推动技能学习与享受乐趣同频共振、习惯养成与文化塑造和谐共生。聚焦建设“健康校园”“幸福校园”,通过赛事品牌培育、运动场景构建、社团活动创新激发师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营造更为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围绕打造学校体育事业发展共同体,强化体育育人效能评估,将学生体质提升率、运动类成果等纳入二级学院考核,实现从单一课程改革向教育生态重构的质变跃升。建立数字化“运动监测-健康干预-效果评估”服务体系,联动校医院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健康建议。以制度牵引破除参与障碍、资源保障降低运动门槛、文化浸润培育内生动力,形成具有可持续性的健康促进生态,塑造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展现新时代中南大师生朝气蓬勃、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深化体育教育改革,既是高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关键路径,也是落实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通过“体质健康”筑牢发展根基、“学科融合”重塑精神品格、“生态重构”激发协同效应,体育必将在中南大高质量发展大研学活动中书写“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