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大研学㉑】工商管理学院:凝心聚力谋发展 勇毅前行创一流

时间:05-06来源:高质量发展大研学

凝心聚力谋发展 勇毅前行创一流


工商管理学院院长 吴海涛

工商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余小朋



学校开展的高质量发展大研学活动,既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更是一次凝聚共识、激发动力的思想动员。通过“大学习、大调研、大剖析”,我们直面问题、找准差距、锚定方向,更加坚定了建设一流工商管理学学科的使命与信心。


一、回望来时路:从红色基因中汲取改革发展的精神力量

工商管理学院的发展史,是一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奋斗史。从1949年中原大学时期的贸易系、工厂管理系起步,到如今形成“经法管融通”的学科特色,学院始终秉承“商科报国”的初心。七十余年来,我们以“筚路蓝缕”的开拓精神,培育了六万余名优秀校友。以“敢为人先”的创新基因,造就了一批“大师”,有学校第一个获得海外硕士学位、农业经济系的创系主任张人价教授;有中国市场营销学界泰斗、中国第一位市场营销方向博士生导师彭星闾教授,有新中国第一代工业经济学家、创建了我国高校第一个“国有资产管理”专业的李贤沛教授。以“厚德济世”的育人情怀,构建了覆盖本硕博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历史告诉我们:唯有坚守初心、赓续红脉,才能在改革浪潮中行稳致远。


二、直面当下局:在压力与挑战中锚定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

2024年,学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立项18项,科研经费到账1400万元,社会服务创收1000万元,校友捐赠750万元,旅游管理党支部入选国家级“双带头人” 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但面对2025年学院发展的艰巨任务,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专业社会认可度不高;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与建设一流商学院的定位存在差距;学科融通程度不高,高显示度的科研成果稀缺,尚未构建起高效的有组织科研攻坚体系;教学团队建设有短板,案例教学、案例研究、案例开发的投入还不够;国际化程度不高,社会服务品牌影响力需提升。

压力亦是动力,差距蕴含潜力。通过大研学活动,我们深刻意识到:唯有以问题为导向,将压力转化为改革创新的“催化剂”,才能在攻坚克难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奋进新征程:以“四个坚持”构建一流学科建设新格局

立足学院发展目标——工商管理学学科进入A类学科并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我们提出“四个坚持”行动路径:

(一)坚持“一融双高”,建设一流商学院

坚持“高质量党建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将党建工作贯穿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全过程,形成“党建强基、发展聚力”的协同格局。以“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为抓手,建强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深化“红色引航”工程,挖掘中原大学红色商科基因,打造“党建+学科”品牌项目,推动党建工作与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需求深度对接。

(二)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一流人才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加强专业、平台、队伍、课程、教材建设,全面构建“五大融通”管理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开展青年学生思想引领工程,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特色体系,擦亮“六大工商”育人品牌。

(三)坚持分类卓越,建设一流学科

秉持分类卓越的原则,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层级岗位的职责与工作特点,进一步优化分类分层评价标准。以建立和完善九大体系为重点,着力打造有组织科研团队、教学团队、案例团队、行政服务团队等四大团队。

(四)坚持引育并举,打造一流师资

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标准,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专业能力建设。在学校引才基础上,加大学院师资引进配套力度,全面培养和引进一批领军人才。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历史交汇点,工商管理学院将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绘就“凝心聚力谋发展,勇毅前行创一流”的蓝图。我们坚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工商管理学必将以更鲜明的特色、更卓越的成果,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注入强劲动能,为中国商科教育贡献中南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