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时间:06-05来源:党委办公室、学校办公室、督察办公室、法律事务部

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阳)6月2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召开“1+22”院校合作启动会暨院校合作共育高素质法治人才队伍座谈会,来自全国22家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上海市各级法院负责人齐聚一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深入座谈交流。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刘仁山代表学校出席活动并作主旨发言。法学院副院长李俊等参加活动。

启动仪式上,刘仁山代表学校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贾宇为我校颁发特邀咨询专家聘书。

座谈会上,刘仁山表示,本次会议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入高校,加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际工作者之间的交流。”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重大决策部署的有益探索;是贯彻落实“两办”《意见》,率先开启司法实务部门主动对接法学类院校协同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的战略之举。在全党上下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会议的召开正当其时、十分必要、意义重大。

刘仁山就院校合作共育高素质法治人才,谈了认识体会、介绍了经验做法、提出了意见建议。第一,围绕新时代法学教育与法治实践,凸显院校协同育人的重要性。法学是一门极具实践性的学科,法学实践教学和深化协同育人机制是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的关键一环。院校合作对于完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极具意义。第二,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探索院校协同育人新机制。围绕高校与法院的协同育人机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以“德法兼修、明法笃行”为理念,几年来开展了若干探索和实践。我校从夯实协同育人的思想引领力、提升司法实践对法治人才培养的支撑力、打造多层次的实践育人平台等方面探索协同育人新模式、新机制。第三,不断深化院校协同互动,打造实践育人长效机制。人才培养是一个长周期的工作,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极为必要。未来院校合作,应立足于法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探讨法官等实务导师担任课程指导老师的常设机制,并完善院校之间的互通互认的评价机制。

在总结讲话中,贾宇结合自己在大学学习、工作的39年经历,分析当前法学教育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仍然是与司法实践之间的联系不充分、不密切。就司法机关如何推动解决上述问题,承担起法治人才培养的共同责任,贾宇谈了三点认识。一是坚持科学育人。通过深化院校合作,可以从易到难,一项一项攻坚落实,推动建立符合法治建设规律、符合我国国情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坚持实践为先。法学理论只有与司法实践紧密结合,才有生命力,要以研究实际问题为导向,真研究问题、解决真问题,应当主动组织专家学者就重大疑难案件开展研讨,产出更多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精品案例。三是完善合作机制。签署协议为开展院校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开端,但这只是第一步,真正取得实效,需要在定方案、求进度、抓评估上狠下功夫。

据悉,战略合作协议包括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实务研讨、互聘互派、智库共享、合作培训、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数字平台建设等10个方面内容,提出共同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合作举办高层次学术会议、搭建多元化教育培训平台、建设法学实践教学基地等多项举措,通过深化拓展合作领域,致力于共同打造更具规模、更优品牌、更大效应的院校合作新模式,共同培养造就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审核人: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