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小伙两年支助66名贫寒学子获表彰 母亲首次走出凉山为儿子颁奖

时间:05-31来源:楚天都市报

 

苏正民一家人在学校合影(受访者提供)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李碗容 实习生 刘诗琪

“我从未想过会有一天,能和母亲一同站上领奖台。”5月26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四届“公道美品德行奖”颁奖典礼在该校举行,接受颁奖的法学院2018级学生苏正民深情望着身边的母亲和妹妹。这是他母亲52年来第一次走出凉山。

他发起凉山阿依助学计划

苏正民1998年出身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沙马拉达乡,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为了上学,苏正民每天要步行2个多小时的山路,“外面下大雨,教室里下小雨”的画面铭刻在了他的记忆深处。更艰难的是,他和身边的彝族同学一样,完全听不懂汉语。为此许多同学放弃了学业,但苏正民在父亲的鼓励下选择了坚持。然而15岁时,父亲去世后,他不得不辍学回家帮助母亲。当地政府了解情况后,为他办理了低保、并提供了助学金,让他得以重返校园。苏正民自己也很努力,考上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成为全乡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

走出大山后,为了回馈社会,帮助像他一样的彝族孩子,苏正民和同学一起发起凉山阿依助学计划,两年多的时间,吸引了18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师生加入,帮助了66名凉山的贫寒学子。大学期间,苏正民总计为凉山教育志愿服务了2000余小时,累计筹集了35万元公益物资和教育资金。苏正民也获得了湖北青年五四奖章、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等诸多荣誉。

走出大山后,为了回馈社会,帮助像他一样的彝族孩子,苏正民和同学一起发起凉山阿依助学计划,两年多的时间,吸引了18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师生加入,帮助了66名凉山的贫寒学子。大学期间,苏正民总计为凉山教育志愿服务了2000余小时,累计筹集了35万元公益物资和教育资金。苏正民也获得了湖北青年五四奖章、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等诸多荣誉。

妈妈和妹妹辗转两天来汉

2022年5月,即将毕业的苏正民获悉自己即将被授予第四届“公道美品德行奖”志愿服务组荣誉。“学校想邀请加加来出席活动,给我颁奖。”他第一时间跟妈妈和妹妹苏加加分享了喜悦。他内心想着要是妈妈也能来该多好。在和妈妈的聊天中,苏正民觉察到了,妈妈也想来武汉。但52岁的苏妈妈,从来没有离开过凉山,不认识汉字、不会说普通话,这让从凉山到武汉的1000多公里路程变得十分艰难。最终,一家人商定,母亲先独自从凉山坐大巴车到泸州,再从泸州和在那里上大学的苏加加一起坐飞机来武汉。

5月21日,苏妈妈带上自己的民族服装,坐上了前往泸州的大巴车。8个小时的车程,她没有喝过一口水,也几乎没吃东西。“母亲特别怕自己下车去洗手间后,找不到车,迷路就麻烦了。”苏正民心疼地向记者解释。一路上,这位妈妈还要忍受晕车等身体不适,但内心是十分喜悦的。苏妈妈抵达泸州后,苏加加又和母亲一起踏上了来武汉的旅程。5月23日晚,苏妈妈和苏加加终于到达武汉。

苏正民带着妈妈和妹妹参观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校园,向她们讲述自己在大学的成长,还把同学介绍给了她们。虽然苏母不会说普通话,但是她始终微笑着和这些年轻的学生们打招呼。25日,苏正民所在的法学院拍摄毕业照,苏妈妈、苏加加还与苏正民一起开心地合影。

决定回老家做支教老师

26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四届“公道美品德行奖”颁奖典礼举行。一早,苏妈妈就和苏加加换上了精心准备的民族服装来到活动现场等待。“在我们彝族只有出席盛大的活动,才会穿民族服装,代表我们的重视。”苏加加说。

苏正民获得了该校第四届“公道美品德行奖”“志愿服务类”奖项。典礼开始后,作为特殊的颁奖嘉宾,妈妈和妹妹一起登上舞台,为苏正民送上奖杯。苏正民不禁哽咽:“我感谢我的母亲,给予了我生命,在最艰苦岁月里,从来没有放弃过我和妹妹。”

苏正民说,毕业后他将回到凉山,做一名支教老师。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