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记者陈博)酝酿多年的本科生按照专业大类招生培养的方案3月底由学校公布了。根据方案,从2018级本科新生开始,我校本科生培养一是要符合专业(类)培养的要求,增设专业类平台课;二是降低总学分和课堂教学学分数,为学生个性化培养留足空间和时间。简单来说,65个招生专业(方向)合并调整为33个,即21个专业加12个专业类;总学分控制在155学分以内。
背景
方案第一段话是这样写的:为了应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落实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任务,根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方案》的要求,在广泛征求各学院、有关职能部门以及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意见的基础上,特制订本方案。
这段话讲的就是本次改革的现实背景。内地高校本科生按大类招生培养的改革,从21世纪之初就在很多高校实行,我校也在合校之初就提出了“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的人才培养目标。后来这个目标虽然调整为“融通性、创新型、开放式”,但“融通性”仍是最大公约数。其意图是改变以往专业分得过细导致人才知识面过窄、创新能力不足的弊端。由于我校学科门类主要集中于经济、管理、法学,到了学院层面,这些学科、专业不得不继续分散在众多学院,甚至出现一个专业在几个学院都有的现象,让考生和用人单位感到迷惑,也影响学校各专业参加学科评估的成绩。学院为了体现各自办学特色,又在专业分化出专业方向,进一步加剧专业窄化。这与高校改革的主流趋势背道而驰,也使得我校融通性人才培养目标长期仅限于“三通”(经济学通论、管理学通论、法学通论)课程和双学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才培养方式。这是背景之一。
背景二:“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要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国家长远发展战略和世界变革的趋势,把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作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突出“融通性、创新型、开放式”人才培养特色,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这里面,关键词是“世界变革的趋势”和“双一流”。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个变革。而“双一流”建设也要求学校加强财经政法学科交叉融合,做强做优学科特色,培养特色更加鲜明的人才。这一点,在去年接受本科教育质量审核评估之际,组长、原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李延保教授就恳切地向我校介绍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现状。当然,主流趋势之下仍有多样性存在,综合类大学的道路是不是适合我校本科人才培养,我校自身的人才培养传统中的优势如何弘扬,都是值得思考的,这就是方案中所讲的“因校制宜”。
最紧迫的背景还是正在从沪浙推广全国的高考改革。3+X、文理不分科、高校必须分专业招生等等,都要求学校必须加快改革应对变化,实行按专业(类)招生培养,优化专业设置,做强专业学科。否则,学校很有可能失去生源优势,可能招不到适合本校、本专业的优秀生源。
原则
原则很重要,方案的方向、方法、方式尽在原则之中。方案里面写了三条基本原则。第一条讲的是坚持科学设计、因校制宜、稳步推进,最重要的话是“将同一专业类的不同专业(方向)进行合并”。第二条讲的是专业分流方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以学生意愿和专业发展为导向,由专业大类培养所属教学单位根据各专业培养要求及教学资源确定。有一点必须明确,要真正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要求体现到具体工作中。第三条关于专业(类)培养方案的修订,主要体现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也就是本文开头所讲的两点,专业合并和学分降低。这是改革的目标和核心内容。
内容
根据方案,专业(类)招生与培养改革的主要内容分为三块:一是专业(类)招生与分流,二是按专业(类)培养要求修订2016版全程培养方案,三是启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其中第一块的核心内容是从2018级学生开始试行按照专业类和专业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招生培养,推进宽口径、厚基础、融通性人才培养。具体来说,包括合并调整65个专业(方向)至33个专业(类),逐步打通专业壁垒,拓宽培养口径;实施专业类招生的专业,学生入学后第一年不分专业,着重进行通识教育和大类基础教育,强化基础融通,大二学生合理实施专业分流;未达到15人的专业或专业方向(语言类专业可降低到10人),在该年级中予以停办。
第二块的核心内容是修订2016版全程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建立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融合的课程体系,加强通识平台、拓宽学科基础、凝练专业核心。课堂教学模块包括公共课、专业平台课和专业课三大类;总学分控制在155学分以内,课堂教学学分控制在125学分以内,为学生课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条件;除课堂教学环节外,本科生全程培养过程还包括实践教育和课外素质教育两个环节,各有15学分。我校学生长期不绝于耳的“满课”声音从此应该会有所改观,师生们用于思考的“留白”时间会多一些。
第三块的核心内容是将专业调整与招生调剂率排名、就业率排名、深造率排名挂钩,综合排名靠后的专业(类)下一年暂停招生,待改进之后,才有机会恢复招生。
对于此项改革,校长杨灿明教授认为,本科生按照专业大类招生培养,是实现人才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重要举措,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更是中国大学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题中应有之义。大学生在高校的主要任务除了接受已有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完善人格,涵养品德,提升境界,训练能力,成为人格健全,道德高尚,信仰坚定,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这些都离不开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离不开按大类招生培养。目前我校的方案还具有过渡性,主要是按照学院进行大类招生培养,将来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逐步过渡到真正的按照学科门类进行的分类招生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