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宴林教授主讲中国法学问题意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时间:12-04来源:法学院

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梦影 张家瑞 李 玥)1130上午,中南法理讲坛第五讲在文泓楼四楼报告厅举行,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杜宴林教授主讲“中国法学问题意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讲座由法学院罗洪洋教授担任主持人。

 

 

 

 

中国社科院田夫博士、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徐清飞副教授、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王勇副教授、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蔡宏伟博士、朱振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政法学院于晓艺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王峰博士、我校刑事司法学院副院长童德华教授、法学院张继成教授、张斌锋教授、池海平副教授、张正平副教授、周其明副教授、陈柏峰教授、张忠民副教授、张清波副教授、祁春轶博士、资琳副教授等老师出席了此次讲座。

 

 

 

杜宴林围绕中国法学问题意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发表见解。他认为现代化有欧洲和美国两种模式,而就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我国选择了更为重视社会财富资本的美国模式,从而使现代化带有强烈的工具性特点。而这样的模式不仅不利于调动社会资源反而会使现代化模式走入僵局。杜教授还通过分析新加坡、日本、台湾地区的相关社会制度,说明中国的治理现代化应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并扩大民主政治的范围。

 

 

 

 

 

关于中国法律的问题意识,他提出,中国法律问题意识就意味着我们不仅需要现代化,更要批判和反思现代化。“求上而得求中,求中而得求下”。这是杜教授给出的中国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他谈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不应该是一种治理的有效化,更应该是一种宏大的理想,而我们的法律问题意识也要“不让浮云遮望眼,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杜宴林还认为中国治理现代化的具体问题是对西方经验的正确借鉴。他说道:“只有经得起现代化趋势和实践的考验,能调动社会资源的现代化才是真正意义的国家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