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通社记者 易凯 郑怡 “18岁读大学,问你理想是什么,你说环游世界;22岁读完大学,你说找了工作以后再去;26岁工作稳定,你说买了房以后再说;30岁有车有房,你说等结婚了再带老婆一起去;35岁有了小孩,你说小孩大一点再去;40岁孩子大了,你说养好了老人再去,最后你哪都没去。”
微博上看到这句话,突然觉得,“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初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有个机会让自己由着性子,追求想要的生活。然而上了大学,没有钱、学习忙、无人伴等各种借口摆在眼前,曾经那些背着包一览大好江山的美好憧憬都烟消云散,希望变成了奢望,美好的憧憬也化作了难以忘却的遗憾。
有人说:“梦想,其实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关键在于你是否尝试过向它伸手呢。”
随便问一个或年轻或垂老的人:想去旅行吗?想去环游世界吗?得到的回答总是肯定的,没人不想拥有那种游弋于天地、品怀于世间的洒脱豪情。可是绝大多数人也只是想想而已。真正能做到抛开一切红尘杂事,率性出游,是需要勇气的。正如一位旅行者所说:“当你决定要出发时,旅行中的最困难的部分已经解决了。”
“曾经再美,不过一纸空谈;前路虽艰,却直指明天。”我们总在回顾以往岁月中的辉煌,然后不停地对比现实以显示心中的落寞。这种对比看似是直面现实的一种表现,实际它是一种逃避,我们把自己丢在过去走不出来,不敢放任也不敢向前,渐渐地,逃避也变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又慢慢地滋生出自卑还有怯懦,在表面上,它给了我们对未来的莫须有设想——这个未来真正来的时候,却永远鼓不起勇气践行。我们借口说忙,说没有人陪,也不过是如此罢了。
俗人一次次地任梦想流失于现实之中,放弃成了一种习惯,梦想也变得遥不可及。
我们安于现状,不仅不敢迈出说走就走的那一步,甚至不想为梦想负责。但是有时候,我们在社团,在班级,策划一个活动,看着它一点一点从零到一百,中间的艰辛是抵不过最后成功的欣慰以及自豪的。不过是一种为梦想负责的信念罢了,有什么做不到?
出去走走,大好河山之间吹吹风也是惬意的。不出去,不是我们不想,而是我们信念还不够强大,远游是要付出代价的:学习时间减少,花销太大,精力消耗增多,考试压力增大……但是试想,我们一旦信念坚定,那些看似在云端游离永远触摸不到的梦想,不过是即将落下来的雨水,一点一点,都会抓在自己手心里。
我们说要等等,等自己有时间了,有钱了,稳定了,殊不知这些不过是为自己的故步自封找的借口而已。
不是每一个年龄都会有那么一刻不安分的心,但是每一个人都必须有那么一段时间去体会这“不安分”的乐趣。万卷书不如万里路,见多者识广。如果自己的不安分总是可以给自己全新的收获,何乐而不为呢?懒人总是能够发明出新的东西,不安分亦是如此,跳出自己给自己修筑的牢笼,去行走、去远游,它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与创造的途径,“观遍天下景,尝尽世间食”,一直在路上,就是在品察天下特俗的姿态。
或者商机,或者人脉,或者爱情,或者友情,未来不确定性似乎也能够逐渐减少几分。
人无再少年,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生为大学生的我们,比中学生多了几分轻松,比职场人多了几分时间,我们有青春,有时间,更有伴侣,这种时候是最适合不安分存在的了。人生的美丽永远不会停留在原地,它只会出现在前行的路上。
我们现在还不赶快背着包行走,到最后,我们真的会哪儿都没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