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共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与知识产权亲密接触

时间:08-09来源:科技日报

    七月流火,江城武汉,晓南湖畔,一百多名学子纷至,聚集一堂,在这盛夏时节,不畏火炉的炙烤,只求品尝一顿知识产权的饕餮大餐。

 

  “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著作权案件审理疑难问题”、“商标理论和商标法的修订”、“国际领接权制度的新动向”、“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经营”、“公司知识产权体系架构与战略管理实践”、“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一堂堂生动精彩的讲座,串联成此次知识产权暑期学校的“菜谱”。

 

  “这不仅仅是一个接触知识产权相关立法、司法、实务最前沿的地方,也是结识全国热心从事知识产权事业学子的大舞台,知识方面的直接收益以及潜在的知识交流所带来的增长预期都是在其他场合难以获得的”,来自西南政法大学的李亮伟同学告诉记者。

 

  来自武汉大学的谭国同学将其评价为“汇百家之长,集学术理论与实务经验于一体”,使同学们对知识产权有了前瞻性、全方位、立体化的认知和把握。

 

  这就是“2012年全国研究生知识产权暑期学校”,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资助并主办,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承办,7月8日至7月15日,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泓楼进行了为期八天的培训。

 

  “在这八天之中,不仅有知识上的收获,也有问题上的收获,听讲座的过程中,有些知识点自己不熟悉,学起来有点吃力,回家后我得好好补补课”,来自中国计量学院的魏雨晨同学说。

 

  暑期学校聘请了知识产权研究领域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海内外知名学者担任主讲教师,并邀请了国内司法界、企业界从事知识产权实务工作的专家授课,介绍了知识产权领域的学术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学员纷纷表示,不虚此行,受益匪浅。

 

  西南政法大学的廖怀学同学说,“在这次暑期班,频频出现在我脑海中的一个词就是"视野",觉得作为知识产权研究生,视野问题很重要,我们应该从立法者的角度,从法官的角度,从企业的角度,从理论研究者的角度等等来审视知识产权”,这是即使在学校孜孜不倦进行理论学习也无法获得的。

 

  知识产权在西方国家被称为制度文明的典范,世界大国在发展转型的过程中都将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重点发展。中国要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从大国走向强国,不容回避的问题就是妥善处理知识产权相关问题。因此,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与落实刻不容缓。

 

  “我认为知识产权战略的落实到底是要靠人,靠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让主要蜗居在校园的未来知识产权从业学子直接面对现在的第一线实施人,进行学习和交流,可以有效的形成人才之间的链接,使得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更加稳定、持续和可预期”,李亮伟同学说。

 

  武汉大学的曾李桃同学认为,暑期学校为全国各地的同学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参加学习的同学会把自己在此接受到的最新信息带回去,进而影响周围的同学,形成良好的扩散效应;同时,暑期学校对学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会持续下去,对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7月10日下午,暑期学校组织学员们参观了湖北省博物馆,让学员们饱尝一场历史、自然与艺术的文化盛宴,同学们称之为“人文关怀”之旅。“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感受荆楚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湖北历史之悠久和文化之灿烂,深为震撼,所观看的数个展览无不令人赞叹。”来自河南陆达律师事务所的学员冯俨祯在结课总结中如是表达。

 

  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不仅在暑期学校里收获了多维度的知识,感受了荆楚大地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双重魅力,还在这种集体生活中收获了珍贵的友谊。结业典礼过后,同学们相互合影留念,话别,久久不能散去。匆匆的相聚并不减少离别时的感伤,萍水相逢的他乡之客,将成为今后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

 

  不少学员表示,为期八天的学习交流实在让人意犹未尽,“由于时间很仓促,跟各位前辈的交流并不是很多,这有些美中不足”,“希望暑期学校的时间可以安排的更长一些,让我们能有更多的机会听更多的名师讲座,同时也更利于了解我们的同学,互相交流更多学习的经验,同时增加开展互动活动的次数”。

 

  此次暑期学校是继09年成功举办之后的第四期知识产权暑期学校,免费提供开课期间的住宿及必要的学习条件,至今累计为国家培训了600多名从事知识产权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研究生暑期学校是由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项目,是利用暑期委托有关研究生培养单位,面向全国招收在学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聘请海内外专家学者,根据不同学科讲授若干门基础课程,同时开设介绍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发展动态、最新研究成果的选修课程和前沿学术报告课程。研究生暑期学校是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的学科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工程技术领域,起到了加强基础教育、促进学术交流、开阔视野、培养科技后备人才、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际效果,让同学们发出“暑期胜过一学期”、“对正规学位教育的有效补充”、“久旱逢甘霖”的感叹。

2012-07-19/143728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