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母校 物质性与精神性同在

时间:11-08来源:文澜新闻网

    新闻网讯(记者 邓琴 程佳欢)11月7日下午,著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68级校友孙昌宇教授,在文波112对校图书馆、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赠书,并开展了一场题为“当代中国呼唤媒体英才”的讲座。

 

    校党委书记徐敦楷教授、图书馆黄孟黎馆长、新闻学院高海波副院长、校友总会温习副主任等出席了本次会议。

 

 

    女儿回娘家 带来“母鸡与南瓜”

 

    “很轻松,就像女儿拿着大母鸡、大南瓜回到娘家。”孙昌宇教授在开场时做了简短的发言。孙教授人生中的“黄金年龄”18-22岁在我校经济系度过,他说,在毕业后的43年里,自己在各种表格中很多次填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感谢母校交给我生活技能、事业基础、前进动力和成功力量。

 

    徐敦楷教授对校友表示热烈欢迎。“大学之贵不在大楼而在大师。我们既要大楼也要大师,而且更需要大师。校友对母校的回报既可是物质性的,也可是精神性的,两者其实相互转换。”我们需要文化艺术方面有造诣的先贤作指导,同时倡导在场的同学们以孙教授为榜样,关注母校。

 

    随后,孙昌宇教授将自己800万字作品中的250万字捐赠给母校图书馆和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同时,还向徐敦楷教授赠书《翰苑吟风录》一本。

 

 

   

 

 

                               孙教授向我校图书馆赠书

 

    从金融到传媒 “逼上梁山”

 

    一个学金融的,怎么走上了传媒的道路?孙教授讲述了自己的一些人生经历。1971年,孙昌宇教授在县里做税收职员,因为指出了部门处长在《毛泽东语录》中读错的两个字,被调至展览馆工作。“可以在展览馆工作,因为自己档案中的一句话:‘本人有很好的文学功底,擅长写作’。”

   

    其文学功底在随后的工作中被证实:1972年,当地发生一起新闻事件,组织要求上交“三个一”,即一篇好的新闻稿件,一副好的新闻照片,一篇好的报告文学。在众人对报告文学没有一点概念时,孙教授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发表,引来多方关注。写作之路从此走得更加顺畅。

 

    孙教授坦言:“从公社到央视国际中心的经历,让我学会去感谢生命中遇见的每一个人。”

 

    1982年,全国上报的千篇影视作品中选出两部作为国庆献礼,孙教授的《文明之城》在其中。“写该剧本时,注重选材上的精益求精和细节上的刻画;注重对人物的表现,尤其是精神上的表现。”在讲述过程中,孙教授又总结到:做新闻的人,眼光不仅要敏锐,更要犀利,要能够看到事物的内在价值。

 

    “如果你认定自己能够成为传媒人,那就大步踏去,勇往直前;上路之后,要求精益求精,以理想主义去要求自己。”孙教授的话引起了在场同学热烈的掌声。

 

 

 

    中国传媒业的现状 发展极快 举世瞩目

 

    2119种报纸,330座电视台,近70万家网站、150家电子出版商……一系列的数据,以及多位权威媒体人的话,证实了当下中国传媒业快速发展的现状。

 

    同时,传媒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总体来讲,起步晚,起步低,高层次人才奇缺。孙教授分析到,这说明中国的传媒业在发展之中,这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在传媒教育方面有待提高。

 

    他告诫新闻工作一定不能染上铜臭味,“一个有良心的新闻工作者,一定不要以金钱腐蚀自己的灵魂。”,并批判了“记者封口费”、“报纸假新闻”等现象。

 

    传媒业被誉为21世纪的“金饭碗”。在舞蹈、音乐、美工、灯光、服务、道具、效果和化妆方面,对青年人才有很大的需求。同时,也是对于精英人才的需求。近年来,传媒业门槛变高,就业趋势显得较为激烈,但复合型人才、创新性人才、开拓性人才、具有前瞻意识的策划运营者、媒体文化艺术经纪人,以及权威的影评人依旧很抢手。

 

    如何把自己打造成为传媒精英

 

    传媒精英的定义是什么?孙教授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一,道德高尚,涉猎广博,视野开阔,思维严谨,献身精神和坚强的心理素质,能够从容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第二:有个性。“一个人要善于锤炼自己的个性,风格即性格,性格即个性。”

 

    同时,孙教授建议同学们立志修身;培养德与才,练就自己的五气:气质、气概、气度、气韵和气势;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整个讲座中始终贯穿着孙教授切身经历作为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