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讯(记者朱建华)“从村民那个侧面了解到,有的人为能当选‘村官’投入了50万元。”昨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四学生叶萌说起近日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上的“富人治村”的获奖论文时透露。
老师课堂上提到,国内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参政。这激起了叶萌等4名法学专业学生对该话题的关注。他们申请了教育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进行研究,到东部沿海某市8个村走访调查,回收到有效问卷332份,访谈村干部30名。 参与者之一王颖介绍说:“去一个村调查时,我们刚好碰上有村民公开贴材料反映村务不公开。村民很警惕地看着我们,以为我们是上面派来调查这件事的。” 调查显示,33.4%的人赞成“富人治村”,认为“这些人当选后可以搞活经济”。44.4%的人认为,“‘村官’治村不是看身价,而是看能力。只要能带领村民奔上致富路的,就是好‘村官’”。 “竞选‘村官’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为大家服务。”王颖说,“一些先富起来的村民在竞选村干部时的承诺之一是,在自己的企业里拿出部分岗位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 “一天内3次联系一名村干部,他都在外面开会,无法接受访谈”。叶萌等人调查发现,各村模式不完全相同。比如,自己的企业已实现良性发展,那么投入到村干部岗位上工作的时间就会多些;有的平时忙于自己的企业,村务日常工作则主要由副职负责处理。 《“富人治村”的社会效果及其制度建设》在教育部、科技部日前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上获得专家好评,是评出的10篇最优秀论文之一。 叶萌认为,“富人治村”有促进村庄经济发展等正面效应。但“进入门槛”把很多没有经济实力的普通村民排除在村干部的大门之外,而“富人”村干部凭借优势形成一种权威,使得“富”与“穷”不仅是一种经济描述,也是一种话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