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记者 彭飘) 4月18日晚七点,主题为“西方文学经典中的中国形象”的讲座在图书馆一楼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主讲人为我校著名的“四大才子”之一、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的李纲老师。
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其一为西方文学中对中国的描写,其二为为何西方人会对中国有这样的看法。讲座一开始,李纲老师以一个故事说明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与真实的中国形象并不相符:一个英国老太在上海街头遭遇抢劫而怒斥街头行人,因为她认为中国人个个都会功夫,因此应该帮她把东西抢回来。
接着,李纲老师分三个方面讲述了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解及他们有此误解的原因。第一个方面是“被美化的中国”,在这个部分,李纲老师列举了海明威、庞德、马克·波罗、歌德等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以此表现了十三到十八世纪西方人对中国的美化。通过歌德对一部在中国不受好评的小说的痴迷的例子,李老师指出,西方人因为喜欢用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去解读中国,因而造成了“哈哈镜效应”,即将中国的某些优点放大了。第二个方面是“被丑化的中国”,这一部分讲述的是十八世纪以后,由于传教士及商人对于中国的负面评价,西方社会开始对中国进行贬低。而造成西方人对中国评价急转直下的深层原因,是中国社会停滞不前而西方社会发展了,因此,李纲老师提醒大家要铭记历史,看待社会发展时不应抱有封闭自守的态度。 第三个方面是“被类化的中国”,李老师以电影《功夫熊猫》这部充满浓郁中国风的电影为例,通过讲述这部电影里主角的美国梦与个人主义的实质告诉我们,要实现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全面、客观的理解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而我们对于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解甚至曲解,应该抱有一种开放、坦然的大国心态,将这种言论作为激励自己前进的“马刺”。
本次讲座为第六届读者服务宣传周暨数字资源宣传周的系列活动之一,此系列活动的其他活动,包括电影播放、大学生讲坛等,将在本周陆续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