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大研学④】陈狮:涵养中南大精神内核 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

时间:04-15来源:高质量发展大研学

涵养中南大精神内核

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


校党委副书记  陈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加快推动建设教育强国的进程中,面对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新任务,要注重发挥大学精神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通过涵养中南大精神内核凝聚师生共识,为改革激活思想动力,助力学校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一、大学精神的核心内涵及作用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形成的一系列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是大学的灵魂所在,具有文化传承与价值导向双重属性,它不仅规范着学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办学实践,更通过大学的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功能,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当前,在学校深化教学科研、人事管理等关键领域综合改革中,大学精神的战略引领价值持续凸显。一方面要以大学精神凝聚思想共识。面对改革中的认知差异,要通过中南大精神推动全校师生凝聚思想共识,为深化改革提供强大思想保障。另一方面要以大学精神涵育时代新人。面对教育强国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我们亟须把中南大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引领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二、新时代中南大精神从何而来

涵养新时代中南大精神,我们要从建校的初心中探寻,从立德树人的使命中萃取,在融汇财经政法报国的济世情怀中凝练,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征程中熔铸。

红色基因熔铸精神底色。1948年邓小平、陈毅等创校先贤以“办人民需要的大学”为目标创办了中原大学,自此红色成为学校的鲜明底色,“由党创办、建校为党、成长为国、发展为人民”是学校不变的初心使命。

应济时需彰显使命担当。中原大学创建初衷就是为革命事业和新中国培养急需人才,甫一成立就在短时间内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走向各条战线,为人民解放、国家发展而奋斗。70余年来,学校始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担当,让中南大精神始终跃动着时代的脉搏。

学科交融涵育独特品格。学校以“财经政法深度融通”为学科特色,形成了独具优势的交叉学科体系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服务国家战略的鲜明特色,跨学科融合为中南大精神注入了实践新内涵。

校友群星辉映精神传承。无论是参与民法典编纂的法学家群体,还是服务经济发展的业界翘楚,或是扎根边疆的基层建设者,40余万中南大校友心怀赤子之心,坚定走向人民需要的地方,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让中南大精神在代际传递中生生不息。

三、如何弘扬新时代中南大精神

在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关键阶段,我们要深挖中南大精神的时代价值,将精神内核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

开展全方位宣传。围绕弘扬新时代中南大精神,通过专栏、专版、专题片等开展立体化主题宣传,讲好新时代“中南大故事”,让中南大精神深入人心。注重挖掘、选树师生典型,用身边故事浸润人心,以典型榜样传递精神力量。

激活师生主体动能。坚持师生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师生主动作为的担当意识,让每一位中南大人成为新时代中南大精神的传承者和改革创新的践行者,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激活动力。

有机融入治理体系。要将新时代中南大精神转化为学校治理体系的价值坐标,将其核心要义融入制度设计,构建具有精神生命力的校园治理生态,不断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