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学习阐释⑳】张广科:完善高校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

时间:10-15来源:新闻网

完善高校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

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张广科

全国教育大会2024年9月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

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新技术、新能源、新产业等新要素组合的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急需大批能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原始性、颠覆性成果创新,以及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拔尖人才。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劳动者的角色、劳动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关系、组织形式均展现出质的变化,劳动者由单一的劳动力供给者逐渐演化为技术、知识与智能结合的复合型主体。与新质生产力匹配的拔尖人才的内涵和特征则更加聚焦于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信息鉴别认知能力、自主意识与系统思维、创变思维、复合思维、非逻辑化能力等综合素养。

高等学校担负着拔尖人才培育的重任。但目前高等学校中的新文科教育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应试导向和就业导向,形成了“流水线式”的培养模式。讨论问题注重有标准、标答,忽视方法论,学分和课程繁多,恨不得将所有的专业知识都教给学生。其次是高校学生通过学习积累了大量书本知识,但却往往缺乏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现实世界的机会,适应不断变化环境、解决前所未有问题以及进行创造性工作等方面能力欠缺。再次是随着科技革命推动许多行业出现了新型职位和职业,其所要求具备的跨学科思维、创新能力和适应性强等软实力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找不到对应的课程和专业,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反而更为突出。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更迫切需要大批管理创新和政策创新,高等学校中的新文科可能经历新的重构压力和另一次跨越式发展的机遇。首先,要转换有标答的“流水线式”培养模式,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颠覆式创新思维、自主意识。在学生评价中,重视提出好问题能力的考核;在教师人才考核中,重点推进教育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变革等。其次,先做“减法”,再做“加法”,提升拔尖人才跨学科的广阔视野和多元整合的系统思维。现在高校学生培养的课程和学分要求很高,培养方案要先做“减法”,再做“加法”。“减法”体现在精简、删减陈旧、重复的专业课程;“加法”集中表现在构建人才自主选择的“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跨学科基础课+跨专业核心课+创新思维与科研训练课+创新创业教育课”等的组合。再次,提供高校拔尖人才将知识运用到现实世界的机会。高校和产业之间融合谁来主导、主导什么、怎么主导、融合什么、在哪融合、如何融合,一直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建设推进的难点。高校作为拔尖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基地,企业作为需求、投资、管理、转化的中转器,应加快推进在区域内建立“研究型高校-头部企业-国家科研机构”的三位一体的新型区域研究中心,通过区域研究中心等大平台建设推动高校学科体系、人才体系与技术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提升高校培养的拔尖人才对新质生产力中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适应和支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