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学生记者钱嘉怡 唐鲁卓 吴刘采彧
从北斗卫星导航,到万物互联;从智慧城市、现代国防到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兴技术。在北斗卫星导航的发展历程中感受我国前沿科技的壮阔画卷,这是“三百”课程上,武汉大学教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院士为学子们带来的科技盛宴。
“三百”课程,全称《百校百家共话百年中国》,该课程由著名财政学家杨灿明教授领衔主讲,计划邀请国内外一百所知名高校、一百名各学科领域顶尖专家学者,以中国百年内科学领域的巨大变革为主体内容进行授课。教务部部长钱学锋教授说,开设“三百”课程是我校实施本科教育财经政法深度融通改革4.0版的开端。我校本科教育将通过“四化同步、五育并举、六位一体”模式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开课初衷,“强优势”与“补短板”相结合
谈及“三百”课程开设初衷,钱学锋认为,最近几十年,中国的科学发展与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一定程度上在重塑社会,也在重塑教育。我校作为一所以财经政法为主干学科的人文社科类大学,学生们普遍对于科技类、医药类、农学类等自然科学领域的内容知之甚少,缺少自然科学知识的熏陶,是一大短板,亟需补课。另一方面,通识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地了解世界,提高对事情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而提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创造能力极其重要。因此,教务部于2022年底开始,着手计划开设一门新的通识课,区别于以往的经管法内容,而以科普为要,使学生们及时了解科学进展,更加从容地面对科学进步。
这也与同学们的需求不谋而合。不少同学表示,当今时代背景下更加需要的是多元化、复合型人才,“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新时代通识课堂”正是他们所期待的,“很感谢学校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缘何成功?“内容多”与“形式新”相辅成
从2023年2月份第一次授课开始,截至今天,“三百”课程已经开办到第四期,累计邀请了25所高校的27名老师讲课,听课学生超过1000人次,反响热烈,知名度不断提升,成为学生间口口相传的“高质量金课”。在9月12日程韬光老师的课堂上,甚至有学生坐在了走廊听课,依然津津有味。
“三百”课程的内容无疑是我校通识课的一大创新。一期了解一个领域,一期探索一个新知,每一期的主题都不同,课程内容包罗万象,这样的课程在我校史无前例,称得上是一次有益创新。在过往已经开办的主题中,老师们从百草之王“人参”的传统功效与现代应用讲到生物传感技术的发展前沿,从纺织科技的发展与创新谈到神奇的植物世界,老师们将某一领域的发展史浓缩到三个小时的介绍中,让学生们以最快的速度了解清楚该领域的发展、成就、困境与突破,脉络清晰,一览无遗。
“一开始选课其实并不知道上课形式如何,只是周围同学的评价很好,所以我就来了”,来自工商管理学院的徐昊同学坦率地表示:“这门课不拘泥于传统单一的授课方式,每节课的教授与主题都不尽相同,越来越多的同学都在期待下一节课,像在‘开盲盒’一样给人以新奇的感受。”
来自金融学院的张皖茹同学说:“上节课讲人参,这节课谈人工智能,真是从未有过的体验,尤其老师还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家’,感觉更值了!”
为了与课程内容匹配,“三百”课程在上课形式上也作出了相应改变。在教学形式上,“三百”课程还通过在线讨论区、虚拟实验室、互动问答等课堂互动形式,提升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体验,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对于这样的上课形式,我校程韬光教授表示:“传统的通识课堂教学往往受限于时间和空间,而“三百”课程利用多媒体资源、网络互动工具等多种方式打破了这些限制,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助于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的初衷。”
除此之外,上课老师的水平之高也是本门课程的一大亮点。自开课以来,应邀上课的老师不少都来自国内顶尖高校,如: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厦门大学、中南大学等,还有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资深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李德仁教授等。上课老师教学水平高,语言生动,引人入胜,台下常常掌声雷动,座无虚席。
受邀教师对我校开设这一课程都十分重视。不少授课学者对钱学锋说,一个人文社科类大学能如此重视人类科技前沿知识的传播,非常有远见,将有助毕业生在未来商业、政治、学术领域应对跨界问题。他们普遍都对课堂效果十分满意,交口称赞。吉林农业大学的李伟教授表示:“同学们的听课素质令人满意,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课后,学生们十分积极地与我交流课程内容的有关问题,我收获到很多宝贵的反馈。这让我感到非常振奋,也让我更加坚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过程。”
创新特色,“普及课”与“深融通”渐推进
“三百”课程的开设是我校融通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又一次推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成立以来,学校确立了建设财经政法深度融通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目标,本科教育坚持培养融通性人才,并不断深入推进。钱学锋介绍,合校之初,学校率先要求全校本科生都必须选修经济学通论、管理学通论和法学通论“三通”课程,对培养本科生综合素质、跨界成长发挥了基础作用。不少校友返校都表示,三通课程对其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受益终身。这是财经政法融通性改革1.0版本。后来,学校又适时推进2.0、3.0版本建设,相继启动文澜学院和四融(培养方案融合、专业融合、课程融合、教材融合)建设。学校本科教育不断朝着“入主流、创特色、成一流”扎实迈进。2022年以来,学校坚持财经政法深度融通的人才培养方针,坚守自己的办学特色,提出人才培养“中国化、融通化、数字化、国际化”“四化同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学院、专业、课程、教材、师资与平台“六位一体”,将学生培养成“懂经济、通法律、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在此背景下,教务部根据时代发展趋势,应对科技社会变革,培养学生自然科学素养,以“三百”课程为抓手,让科学走进财经政法校园,让科学与人文相互碰撞,以弥补我校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让学生们接触更多的科学知识。
钱学锋认为:“通过‘三百’课程这一平台,我们可以更好地拓展教学内容并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此外,同学们因为极大的兴趣而选择这门课,也有机会破除选修课程的‘唯分数主义’的功利思想,真正实现课程的育人作用,最终实现学校培养融通性人才的目标。”
钱学锋说,放眼全球一流高校,财经政法融通最能体现我校办学特色,也具有坚实的学理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说:“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这是我校办学自信自立的根基所在。我校目前已经开设《金融犯罪治理》等融通课程400多门,已出版《法商管理》等融通型教材10余本,创办了“法商大讲坛”等多个资源平台,将来还将在数字化、国际化加大投入,将融通性人才培养优势进行到底,为教育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写好不可替代的中南大篇章。
审核人:钱学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