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新质人才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
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张广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阐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重点部署未来五年的重大改革举措。《决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做出战略部署,旨在通过整体性、系统性地深化改革来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首先要强化教育的先导性作用,增强科技的创新驱动引擎功能,夯实人才的国家竞争力核心和基础地位。《决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在传统的学科架构和高校评价评估的指标结构下,理工结合、文理交叉、医工融合等难度很高。学科、科技和产业之间融合谁来主导、主导什么、怎么主导、融合什么、在哪融合,一直是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难题。因此,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必须要强化顶层战略设计和部署,注重改革的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和集成性,发挥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探索“产业界出题、产学研共同答题”的政产学研融合新模式。
其次要探索培养支持全面创新的“新质人才”的基本规律,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中优势资源和政策措施精准发力、实现突破。《决定》围绕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进行了统筹安排。“新质人才”的本质也是人才,高校要探索、遵循“新质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并放大这些创新型人才培育的规律和效应。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所有技术都能对劳动力、劳动资料等生产力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反作用,即设备和技术的巨大进步会倒推劳动者去提升技能和创新,创新引导创新、创新推进创新、创新优化创新,这是一个知识、创新和技能能量无限积累与释放的过程。这些推进新质生产力的颠覆性技术的产业化及在创新扩散过程中对劳动者的推力效应、张力效应、群力效应等,会对一个国家的生产力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渗透的产业越多、产业链越长,也越有可能提升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再次是重视问题导向和改革实效。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实现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注重改革实效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关键。在改革过程中高校要坚持问题导向,探讨和考察培育壮大“新质人才”中的困扰高校多年、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总结国内外典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经验,提炼高校对科技、人才支撑的机制、路径和规律,为我国“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提供逻辑解析和道路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