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30人!我校本科生王若妍荣获人民网奖学金

时间:04-10来源: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新闻网讯(通讯员 潘喆)3月30日上午,“奋斗青春路”——第十七届大学生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暨2022年度人民网奖学金颁奖典礼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举办。活动现场公布了2022年人民网奖学金一、二、三等奖的获奖名单,我校中韩新媒体学院本科生王若妍荣获二等奖。在颁奖典礼上,王若妍作为获奖学生代表,以“专注”为关键词,分享了自己在中南大的成长故事。

2022年度人民网奖学金二等奖获

作为获奖代表演讲

人民网奖学金项目于2008年正式设立。2021年,为进一步扩大奖学金评选范围,倡导科学成才观念,彰显优秀学子的榜样力量,人民网奖学金调整为面向全国高校在校生,采取申请制发放。自2022年11月人民网奖学金启动开放申请以来,全国共有760多名大学生参与网上申报。经过资格审查、网络投票、专家评审、评审委员会审议、终评展示及网上公示等环节,人民网最终确定30名奖学金获奖者。

2022年度人民网奖学金获奖名单

王若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韩新媒体学院2019级本科生,中共党员。该生连续3年获得国家奖学金、获2022年度人民网奖学金(全国仅30人)、校文澜奖学金,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保送至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深造学习。在校期间,她先后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国赛一等奖等14项国家级、湖北向上向善好青年等17项省级、中南好青年等48项校级荣誉。以独撰或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0篇,主持大创、博文杯、明理杯等学术科研项目共计12项。她热爱文艺,早年声乐、钢琴均取得最高级优秀,广电联考全省前1%。本科阶段担任校声乐团副团长,中韩新媒体学院学术部部长、学生党支部宣传委员、班级学习委员,带领集体获得优良学风班级、文明班级、星级寝室等。目前为共青团中央、人民日报社两家中央级媒体的实习生,获评团中央“优秀实训生”,个人事迹与作品多次收录于中国青年网、学习强国、中国大学生在线等。

荣获2021-2022学年“中南好青年”

在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推荐下,王若妍得知了人民网奖学金评选消息,起初她并未对此抱太大希望,从未想过该奖项与自己有关,更没有想过能作为七名优秀学生代表中的一员在颁奖典礼的舞台上作分享。直到申报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在学校老师的鼓励下,她才抱着试试的心态完成了奖项申报。“一辈子又有多少事是能完全在我们掌握之中的呢?能争取就去争取吧”,这是老师对她的鼓励,也是她一直践行的话,不试试怎么知道结果呢。她的大学就是在不断努力和尝试中度过,一路前行,不问西东。

颁奖典礼现场的王若妍

“我深知,人生的剧本远比一部电影难写,即使是作为编剧的我们,也无法站在全知视角安排自己下一幕的走向。从三年国奖到此刻站在人民网的舞台上,这些年,辗转于不同的专业之间,感谢学校、学院给予我的培养,感恩一路走来师长们的关心与教导,感谢那近乎执拗的专注让我一次次忘记了对未知的恐惧,并在探索中逐渐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与思维体系。”在人民日报社的演播厅,王若妍谈起自己从小扎根于声乐和钢琴,而对影视艺术一无所知,只是在十八岁那年的夏天因频繁失声、嗓音受损、高考政策突变等一系列的阴差阳错,进入了“电影学”这个全新的领域。而这门“把电影作为社会文化现象、艺术现象以及大众传播媒介加以研究的科学”,却让她探索起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奇妙联系,在中韩新媒体学院学到了“这辈子都没想过自己能学会的本领”。此时此刻,王若妍正面临着人生的又一次转型,从本科专攻影视技术的实践性专业,推免至中国人民大学攻读艺术学理论学术型硕士学位。而她认为,正是在学校财经政法深度融通的办学特色和“融通性、创新型和开放式”的人才培养特色之下,自己逐渐掌握了关联式的学习方法,有信心在新领域中游刃有余地应对挑战。

在大学生活的尾声,王若妍有三条刻在心底的法则,希望与师弟师妹们共勉:其一,在四年珍贵的求学时光里,应当有“沉浸醲郁,含英咀华”的专注与融通。这份专注,并不仅限于你所学的专业,甚至它很可能并不是你真正的天赋与热情所在,但你可以在各类课堂和活动中积极探索、把握联系,找到那条值得坚定走下去的路,最终实现自我培养。其二,面对复杂任务与有限的时间,要“好整以暇”方能“胜任愉快”。时间并不是挤出来的,而是规划和整合出来的,不疾不徐,不争抢也不拖延,了解适合自己的时间密度和工作强度,并且在最大限度上得到发展和成长。其三,有时身处浮躁、充满焦虑与压力的环境,愿你仍能“沉潜味道,变化气质”。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时区,也有着不同的生活节奏,我们只是很偶然地在此阶段相遇,而站在人生的坐标上,或早或晚、或快或慢,进度条并无大异。只有个体独特的味(风格)、道(法则)、气(气度)、质(品格)将伴随你的一生,无论状态的起落与周遭的变化。





审核人:余小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