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故事㉙中南大老教授们的育人绝技

时间:09-08来源:党委宣传部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他们不仅要用丰富的文化知识去充实学生的头脑而且还要用高尚的情操去塑造、陶冶学生的品格在我国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南大校史中的先贤名师在育人方面的独门绝技。

嵇文甫:点拨教学法

嵇文甫(1895—1963)

嵇文甫是我国知名的哲学家、史学家和教育实践活动家。历任中原大学筹委会副主任、河南大学教授兼秘书长、河南省人民政府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文委副主任、河南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民盟中央委员、民盟河南省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1948年6月22日开封首次解放以后,以嵇文甫为代表的河南大学、北仓女中等进步师生300余人主动投奔中共中央中原局。在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直接领导下以这批进步师生为基础,于1948年8月在河南宝丰成立了中原大学。

嵇文甫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曾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中原大学、郑州大学任教,讲授过《中国哲学史》《中国学术思想史》《中国社会经济史》《中国教育史》《明清史》《秦汉史》等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嵇文甫喜爱思索,无论上什么课,他总是在上课的前一天晚上,把所讲的内容前后思考一遍,将疑点难点加以核实,并理出讲授提纲(只是讲授时所要记忆的要点和腹稿),加以贯串牢记。到上课前的短暂时间里,经常在教室外的空地上若有所思地踱来踱去,铃声一落,便登上讲台。

当学生在课堂学习、学术研究、读书处世等过程中,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时,嵇文甫常常采用点拨的方法,把疑团拨开,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这种“ 拨疑求真、驱邪扶正、杂中求理”的“点化”方法,并不是嵇文甫独创,但他在“点拨”中却运用自如、恰到好处,即“及时、恰当、简明、扼要”。嵇文甫把这种方法运用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全面地去影响学生。例如在讲授《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时,就特别强调庖丁对全牛生理结构的了解,因而解牛的技术也达到炉火纯青的高度。并指出庖丁技术熟练的原因,还在于他正确认识了客观事物的规律,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以及长期的实践锻炼。

虽然嵇文甫只是短暂的在中原大学教授过《辩证唯物主义》,但他讲授的内容,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启蒙,被很多中原大学学员铭记一生。

马哲民: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马哲民(1899—1980)

马哲民是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老一辈领导人。早年毕业于武昌外国语专科学校和福州高等工业学校,后去德国柏林大学学习社会学。马哲民早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脱党,但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动摇。在抗日战争时期,他积极向学生和军政界人士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的政策,成为闻名一时的 “红色教授”。马哲民先生一生与高等教育事业相连。先后在暨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广西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任教。1953 年全国院系调整,任中南财经学院院长; 1957年在反右派运动中受到错误处理; 1980 年平反昭雪。

马哲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常常带领学生用实践深化对理论的认识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国正开展民主改革和社会改革,这是最好的实践课堂。马哲民将此作为实践课堂,带队把课堂搬到社会实践中去,让青年学生亲历土改的火热现场,在历史的现场体会新旧民主主义的区别,享受思维的碰撞。马哲民为了给学生们上好课,密切关注农村的动向,随后进行的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更是使农村发生巨变的大事,马哲民特别重视,亲自到农村去考察和体验。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马哲民立刻组织 “扩大以抗美援朝为中心的社会教育及工农业余教育 ”系列活动,与“文教的业务改革与政治学习相结合”及 “工农业余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有效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1956年6月,马哲民到湖北黄冈农村去考察农业合作化的效果,考察期间他积极深入群众,开展现场调研,事后写成考察报告,提交中央。

曾昭琼:不用讲义的“三个一先生”

曾昭琼(1912—2001)

曾昭琼是我国20世纪上半叶最早获得法学学士和留学日本的学者之一。回国后,他致力于将日本刑法理论介绍到中国法学界的工作,其刑法学造诣在民国时期已名满天下。新中国成立后,曾昭琼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任教,为中国的法学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曾昭琼曾留学日本并且懂德文,他对德国、日本甚至苏联的刑法学都如数家珍,能够仅凭记忆深入浅出地讲授刑法学课程,他在武汉大学、湖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前身)任教时,教室外就有很多站着听课的学生。

据曾昭琼的学生——新中国诉讼法学奠基人之一的陈光中教授回忆,曾昭琼讲授古典学派贝卡利亚等人的思想时,思路清晰、流畅,上课从来不带讲义,只用几张卡片、几支粉笔就能完成一次课堂教学。

由于课堂外的博闻强识,以及超群的记忆力,“一本法典、一张卡片、一支粉笔”便成为曾昭琼教学的独门秘诀,他也因此常被戏称为“三个一先生”。

1982年,湖北财经学院法律系刑法专业招收了首批4名研究生,曾昭琼作为导师组的一员,开始指导研究生。在曾昭琼培养的研究生中,不少都成为一些学校的刑法学学术带头人。例如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明楷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前校长、著名法学家、法学教育家、新中国诉讼法学奠基人之一的陈光中教授以及我校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齐文远教授等。

李茂年:将教学科研服务于社会生产

李茂年(1916—2011)

李茂年,著名统计学家、教育家。1942年毕业于当时的中央政治大学经济系统计学专业,并获得学士学位。次年2月开始在高等学校从事统计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任上海法学院万县分院、万县辅成学院、湖南大学商学院统计专业专任讲师及专任副教授。1953年8月以来一直从教于中南大,1980年评为教授,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五十多年来,李茂年担任过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教过统计应用数学、高等微积分、普通统计学、数理统计学、经济统计学、统计方法论、统计学原理、抽样调查、近代回归分析、近代时间序列分析等课程。

李茂年在教学方面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既教数理统计又教经济统计,而且在两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在60年代就研究数理统计方法在农产量调查中的应用,此前,1953年在湖南大学就已经五次讲过时间序列分析在经济统计中的应用。可以说,李教授是我国大统计学的先驱。二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他的科研课题不是从书本上来的,绝大部分是从实际工作中提出来需要研究的问题,他的科研成果都被实际工作采用而具有应用价值和理论价值,并不追求发表或出版。如1959、1960年进行的农产量抽样调查方法研究,就是因为1958年大跃进,农产量浮夸虚报,提出了如何搞准农业产量问题而进行研究的,研究后,首先不是写论文,而是修改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方案。又如,50年代关于湖北地区风压的研究,就是因为建设高层建筑、高炉、长江大桥等工程项目,建筑设计院、中央气象局需要这些成果才进行研究的,其论文《湖北地区风压的研究》受到同行的一致好评。

李茂年是中南大统计学专业的元老之一,长期坚守在三尺讲台与科研社会实践一线,5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统计学的专业人才。

李贤沛: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李贤沛(1925—2006)

李贤沛,曾任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顾问,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国工业经济协会学术委员,中国环境管理、经济与法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学会理事等职;兼任财政部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政府发展中心常务干事,湖北省科委科技顾问,武汉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等,享受国家级政府津贴。

李贤沛在新中国成立前便积极参加进步运动,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运用到科研工作中,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一到夏天,李贤沛都会身背水壶,顶着烈日,脚踩自行车,穿梭于各大企业进行考察调研,每年如此,从不间断。

李贤沛不仅自己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还要求所有学生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他曾说,文科博士生教育要把培养新一代马克思主义者放在第一位。他要求自己的博士生必须阅读三本书,即《马列主义的基本问题》《毛泽东思想的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每届新生入学第一天都会收到李贤沛开出的一份书目清单作为入门礼,排在首位的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并要求每位新生交一篇《邓小平经济思想研究专题》。

李贤沛从1949年11月到中原大学财经研究室工作开始,一直到2006年12月,一直心系学生,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还在指导9名博士生,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一生培养硕士和博士生50余名,本科、专科生数以千计,还作为合作导师合作指导了2名博士后。他所培养的学生现在大多已扎根于国家行政管理、科研、教学等重要岗位,发挥着中坚、骨干作用。

彭星闾:独创“运动教学法”的中国市场第一人

彭星闾(1928—2019)

彭星闾,1949年8月进入中原大学正式参加革命工作,先后在中原大学、中南财经学院、湖北大学、湖北财经学院、中南财经大学任教。彭星闾是新中国首届硕士研究生、第一位市场营销方向的博士生导师,是我国市场营销学界泰斗。

彭星闾教授秉持“开拓创新治学,堂堂正正做人”的学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人师表,治学严谨,和蔼可亲,对学生关怀备至,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和爱戴。

在培养学生时,彭星闾既注重智育,也看重体育,他常告诫学生要“注意健康,不要熬夜,身体垮了是补不回来的”,还以一位自己的博士生因为自己不注意身体,导致半身不遂,最终未能完成学业的事例告诫学生们,一定要重视身体健康。

彭星闾经常到学生宿舍楼下,去叫学生一起散步锻炼。他的关门弟子在追忆中写道,每天傍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义校园中,总会出现这么一道风景: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先生,后面跟着几个年龄悬殊的学生,边走边聊、边聊边走。有的人将其形容为一只母鸡带着几只小鸡在游走,有的人将其总结为“运动教学法”。

彭星闾自1991年招收博士生以来,为国家培养了40余名博士生、博士后,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门类人才。他们中有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得者、薛暮桥价格研究奖获得者、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获得者、省级教学名师。彭星闾还培养了两所知名财经大学校长、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业高层领导及近30名博士生导师。

罗玉珍:法学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罗玉珍(1933—)

罗玉珍曾任中南政法学院院长。主讲中国民法、婚姻法、继承法等课程。主编了《财政法教程》《财税法教程》《民法通论》《民法教程》《比较亲属法》《婚姻家庭法知识大全》等著作。1978年,罗玉珍主持组建民法教研室,并任教研室主任,为民法教研室的建设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奠定了民商法学科发展的基础。

改革开放后,社会环境急剧变化,已有的法学教学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罗玉珍认为法学教育必须改革。她主张法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外,还要密切联系实际部门。比如公司法专业的学生,就可以联系到公司去,看看公司运营是怎么一回事,而不是死记硬背法律条文,民商法专业的要多去民商法庭看看,了解现在是什么案子,什么纠纷,再来看看法律是怎么规定的。

她曾说:“你们将来前途是美好的,但你们要自己创造条件,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要不然的话,在学校学了点书本知识,到了社会不适应,人家用人单位就觉得你不合格。”

此外,她还要求学生把自身的品德修养放在第一位。她说:“作为法律专业今后预备的人才,确实要德才兼备。一方面把自己的法律知识充实好,另一方面要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经得起诱惑,做国家需要的人。”

在罗玉珍的大力改革下,学校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批专业的法律人才,其中最有名的要数“中国法学第一班”,在50余人的班级里,产生了吴汉东、王利明等10多名法学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一度9名法学委员有4名出自这个班。在政界,这个班还产生了2名省部级领导干部,10余位厅局级领导干部。


在中南大74年的办校历程中,涌现了许许多多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大先生”,由于篇幅限制不能一一列举。他们治学严谨,乐为人师,甘于奉献,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再次向一直奋斗在教育一线的中南大老师们致敬!


参考文献:

【1】符少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批博导知之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21

【2】陈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者学术人生系列丛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21

【3】唐守东,祝叶舟,成瓅.严谨治学繁荣民商新纪元 力促改革奏响实践主旋律——专访罗玉珍教授[J].私法研究,2016,20(02):3-9.

【4】姚惜鸣.嵇文甫的身教与言教[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5):54-58.

【5】肖建东,宋文杰.马哲民先生的高等教育事业[J].高等教育评论,2020,8(01):11-17.


整理人:杜玥

审核人:覃虹